泰格医药史上最差年报:为曾经的“激进”买单

医曜
关注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时代的尘埃终于还是如大山一样,压到了泰格医药的头上。

3月27日,泰格医药发布了2024年年报。这份年报堪称其上市以来最惨淡的成绩单:全年营收66.03亿元,同比下降10.58%;归母净利润4.05亿元,同比暴跌79.99%;扣非净利润8.55亿元,同比减少42.13%。

这是泰格医药自2012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也是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年份。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去年第四季度中,泰格医药单季亏损高达4.08亿元,属于上市后的首次季度亏损。

作为国内临床研究外包(CRO)行业的龙头企业,泰格医药曾以高速增长和稳健盈利能力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时,其以最高超过1800亿元的市值表现,成为投资者公认的除药明系以外最受关注的CXO公司。

然而,仅仅三年过后,泰格医药业绩就完全变脸。2024年业绩“寒冬”的出现,不仅暴露了公司自身的困境,也深刻折射出企业发展长河中的困局。

01顺周期,加杠杆

泰格医药的成功,得益于顺周期时的大胆“加杠杆”。通过不断设立医药投资基金,泰格医药迅速成长为国内综合型临床CRO企业的头部公司。

2004年的时候,泰格医药才刚刚从杭州起步,只是一家小型临床试验服务公司。在国内其他CRO都还在专注于仿制药业务的时候,泰格医药差异化地瞄准了创新药方向,这也让其赶上了后续创新药的东风。

自成立到 2011 年末,泰格医药295个临床试验项目中,创新药占比超过三成。其中包括2011年上市的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抗肿瘤 1.1 类新药EGFR-TKI凯美纳(埃克替尼),以及抗高血压 1.1 类新药“艾力沙坦”等。2010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前10名药企中,有6 家是泰格医药的客户。

伴随创新药概念的崛起,“踩中风口”的泰格医药开始一系列扩张动作。

2009年,泰格医药收购美斯达,切入欧美数据统计分析业务;2010 年成立嘉兴泰格,定位数据管理与国内/亚太统计分析业务;2011 年成立杭州思默,提供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至此,泰格医药初步形成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临床试验相关服务两大业务板块。

准备就绪的泰格医药很快迎来了市场红利。数据显示,全球CRO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 539.1 亿美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821.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8%。截至2024年末,泰格医药累计临床运营项目经验超过4000 个,140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全球客户累计超过2800家。目前其已经累计运营了910多项中国1类新药临床研究,累计为中国 60%的已上市1类新药提供了研发服务。

随着规模的增大和客户量的增多,由泰格医药参与服务并获批的药物名字,也更加如雷贯耳起来。这里面包括但不仅限于2024年销售额达到38亿元的达伯舒、2019年销售额接近30亿元的艾瑞妮,以及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过26亿美金的泽布替尼等。

值得称道的还有泰格医药的国际化布局,泰格医药十年前就提出要做“全球临床CRO”,通过海外收购和自建团队布局海外市场。在2024年,其营收有超过45%由海外贡献。

除业务层面的各种布局外,泰格医药最锋利的武器就是不断设立的医药投资基金。从2015年开始,泰格医药重点针对‌‌生物技术公司‌及‌医疗器械企业‌,大力布局投资业务。这种“服务+投资”的模式,让泰格医药既赚取服务费,又分享股权投资红利,成为其净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图:泰格医药净利润结构,来源:锦缎研究院

业务和投资上的一系列的成功,也带动了泰格医药实现了在业绩数据和资本市场的“双丰收”。回顾其上市后的业绩表现,2012年至2023年,泰格医药的营收从2.54亿元攀升至73.84亿元。十几年间,营收增速仅有2年低于20%。

图:泰格医药营收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在创新药顺周期中,泰格医药“加杠杆”的做法大幅放大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也是为何泰格医药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的原因。

可是,所谓周期,注定周而复始。当整个周期拐头向下,泰格医药的业绩亦在2024年遭遇致命打击。 

02逆周期,去还债

早在2023年时,泰格医药就已经有增长乏力的端倪。

2023年报显示,泰格医药实现营业收入73.84亿元,同比增长4.21%;实现归母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增长0.9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77亿元,同比下降4.05%。不仅营收利润结束多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而且扣非净利润竟然罕见出现同比下降。

泰格医药2024年的历史最差财报,只不过是这种趋势的进一步放大。数字滑坡的表现之下,实则是生物医药行业底层逻辑发生变化。

在仿制药方面。2015 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拉开了中国药品审查改革的大幕。相关意见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 年版)中 2007 年 10 月 1 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需在 2018 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首批涉及 289 个品种、1.7 万个批准文号及 1800 多家企业。

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CRO行业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中小CRO企业,并逐渐发展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尤其是在仿制药集采政策的不断推进下,仿制药企业利润空间逐渐降低,中小型CRO企业为生存压低服务价格,行业卷起价格战。

泰格医药也不能幸免。2024年,泰格医药“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从2023年的752个增加到831个,但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却同比下降23.75%,项目单价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国内创新药企也遭遇了资本寒冬。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生物医药企业IPO金额较2023年下滑幅度超过50%,IPO数量减少了 10家;265 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444亿元,同比下降19%。融资企业数量同比下滑11.37%。

对于那些需要靠融资来生存的Biotech来说,融资环境恶化,就意味着无米下炊,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泰格医药年报显示,主要在2024年下半年,公司有部分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订单被取消,同时部分订单因客户资金问题产生较为明显的回款压力,从而被终止,该等订单主要来自国内依赖外部融资的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和部分疫苗企业。这对板块的收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24年其国内临床业务收入同比下滑近10亿元,毛利率从38.21%骤降至29.56%。  

在后继研发服务业务乏力的时候,此前支撑利润的投资业务,更是遭遇暴雷。泰格医药投资标的大部分都是生物医药资产,而2024年随着‌医药资产估值泡沫破裂,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风险偏好下降,导致泰格持有的股权投资标的(集中于未盈利Biotech公司)遭遇价值重创。

年报显示,由于投资收益的拖累,2024年泰格医药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减少,出现了近些年来的首次负值。这成为净利润暴跌的重要因素。

图:泰格医药非经常性损益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其实不管是业务面的萎缩还是投资面的负向,这一系列变化都脱离不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面临根本转型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大背景。作为行业下游的CRO企业,必然要在这种转型中经历从“野蛮生长”到“分化整合”的阵痛。

这是时代赋予的磨炼,也是一个优秀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过于激进的泰格医药,正在为当初的“加杠杆”还债。

03危机中的自救

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期”,泰格医药管理层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见招拆招。

(1)原有客户需求萎缩!那就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业务。

在2024年报发布后的业绩交流会上,泰格医药表示,为应对需求减弱的情况,2024年下半年,公司对国内部分受影响较大区域的临床运营团队以及疫苗临床运营团队的规模进行了缩减。

(2)投资业务预期不足!那就逐步退出。

泰格医药方面表示,“未来将视情况择机出售所持有的上市及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力求每年退出的投资多于新增投资。”

(3)国内内卷严重!那就走出国门,继续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

2024年,受益于中国药企、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其合作伙伴和海外早期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的临床需求增加。泰格医药在海外市场的商务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北美市场的新签订单和业务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国内业务大幅下降的时候,泰格医药境外主营业务收入30.24亿元,同比下降 3.29%。但剔除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后,其境外收入同比实现了增长。这也是泰格医药国际化初见成效的表现。

(4)业务毛利率下降!那就大力发展AI,以提升业务效率。

目前,泰格医药已经通过AI技术构建起了成熟的医学翻译业务,并利用AI 技术优化集团内部临床试验流程。尤其是在2025年,泰格医药迅速完成开源大模型 DeepSeek-R1 的本地化部署,打造了面向医学领域一站式的 AI 产品泰雅大模型医疗场景解决方案。在最新投资者交流中,泰格医药明确将AI技术应用于临床试验设计、数据管理等环节,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种种举措针对性很强,也能看出泰格医药管理层对未来业务趋势的深深忧虑。不过,目前还仍只是修修补补,难以在短期内提振业绩表现。

比如国际业务收益虽然在稳步增加,可依旧难以抵消国内市场的失血。 再比如,AI的应用是否能对企业效率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尚未可知。2024年泰格医药毛利率达到了历史最低。而大量依赖人力的情况依旧存在,员工人数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超过一万人。

图:泰格医药毛利率及员工人数,来源:锦缎研究院

根据 Frost & Sullivan 的统计和预测,全球 CRO 服务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2026 年达到1064.5 亿美元,并在2030年超过1477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从长期来看,CRO行业向上的天花板仍然很远,泰格医药的复兴仍有极大可能。不过,短期来看,泰格医药仍将面临国内需求疲软、海外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已经不会让哪个企业再能轻松挣到easy money。

能否走出低谷,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一是海外业务能否很快挑起大梁;二是技术创新能否提升毛利率。若这两点实现,泰格医药才能真正有底气去迎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小企业死于战略执行,大企业死于战略误判。伟大的企业除了能够在顺周期高速发展,更能在逆周期顽强生长,这正是泰格医药需要学习的地方。 

· 靶点格局 ·

PD-1靶点 | TIGIT靶点 | Claudin18.2靶点

BCR-ABL靶点 | PCSK9靶点 | Bcl-2靶点

GLP-1靶点 | CDK4/6靶点 | CD20靶点

 EGFR靶点 | KRAS靶点 | CD47靶点

c-MET靶点 | ALK靶点 

· MNC观察 ·

礼来 | 默沙东 | 诺和诺德 | 强生

阿斯利康 | 诺华 | 辉瑞 | 罗氏

艾伯维 | GSK | 吉利德 | 拜耳

福泰制药 | Moderna  | 安进 | 银休特

德康医疗 | 史赛克 | Illumina 

· 产业地图 ·

百济神州 | 恒瑞医药 | 君实生物 | 信达生物 

再鼎医药 | 复宏汉霖 | 先声药业 | 康方生物

药明康德 | 药明生物 | 贝达药业 | 诺诚健华

亚盛医药 | 迪哲医药 | 荣昌生物 | 基石药业

诺辉健康 | 迈瑞医疗 | 联影医疗 | 华大智造

爱尔眼科 | 时代天使 | 亚虹医药 | 康宁杰瑞

百洋医药 | 讯飞医疗 | 微创医疗 | 福瑞股份

京东健康 | 美团医药 | 晶泰科技 | 英矽智能

金斯瑞生物 | 传奇生物 | 华东医药 | 云顶新耀

       原文标题 : 泰格医药史上最差年报:为曾经的“激进”买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