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亚盛医药的价值跃迁。
来源|医药研究社
亚盛医药,正处在跃迁至医药“领导者”的关键节点。
当前,国际临床试验推进、创纪录BD达成、美股上市“三箭齐发”,其实已经描绘出企业经营向前向上的轨迹。
再看亚盛医药最近发布的年报,会发现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据财报,2024年,亚盛医药实现营收9.81亿元,同比增长342%;归属母公司净亏损4.05亿元,同比收窄56.20%。
对于现阶段的经营表现,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博士认为:“亚盛医药正走在一条变革之路上,有望成为肿瘤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靠什么驱动变革、树立领先优势呢?自然是技术创新。当然,最终市场看到的往往是高价值产品的落地。
01
耐立克®销售收入飙升背后的“滚雪球效应”
亚盛医药此轮业绩高涨证明了大单品强大的商业化潜力。
目前来看,亚盛医药手握的一张制胜王牌就是耐立克®(奥雷巴替尼)。
该款药物为新一代酪氨酸激酶BCR-ABL1抑制剂,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治疗T315I突变CML患者的BCR-ABL1 TKI,主要用于治疗伴有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的患者,以及对第一代和第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
商业化层面,耐立克®已顺利落地,成为铺就亚盛医药增长面的核心主力。
财报显示,2024年,耐立克®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52%。截至2024年12月31日,耐立克®的全国准入医院和DTP药房共达到734家,其中准入医院数量较2023年底增长86%。
这样的成果,其实也是“滚雪球效应”的具体体现,即一旦获得起始优势,雪球会越滚越大,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耐立克®有什么起始优势?
如前文所述,该产品在国内同类药物中率先获批,同时做到同类最优(Best-in-class),具备强大的“初始战斗力”。
财报中就提到,2024年12月,亚盛医药在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披露了耐立克®的多项临床资料,包括一项口头报告及七项板报展示。
据口头报告,耐立克®有望为二线CP-CML患者带来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对那些一线使用二代TKI治疗失败的患者。这也是奥雷巴替尼的研发资料连续第七年入选ASH年会口头报告。
此外,更早的临床研究显示,奥雷巴替尼应用于经同代药物Ponatinib或asciminib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同样展现出更好的疗效。
基于产品的领先性,亚盛医药也拿出了充沛的“滚雪球”力气。
具体到行动上,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进耐立克®已上市的所有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授予武田制药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开发以及商业化耐立克®的独家权利等动作,就是“在将雪球越滚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BD交易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据悉,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就耐立克®达成的战略合作,涉及总交易金额超90亿元(国内小分子肿瘤药最大BD),包含7.2亿元的选择权付款、共计86.4亿元的选择权行使费及额外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同时,亚盛医药还将获得基于年度销售额12%-19%的递增销售分成。
此次财报中也披露,根据独家选择权协议,亚盛医药已于2024年7月收到来自武田制药的1亿美元选择权付款。
总体来看,亚盛医药的增长路径,以推出优质资产为开端,树立先发优势,再保持耐心推进产品商业化,持续洞察需求和积累资源,最终实现复利。
展望未来,亚盛医药的“雪球还在滚动”。
02
药物研发支撑起“成为全球性创新药企”的野心
单引擎再强大,作用也是有限的。有野心的企业,往往会将道路走宽。
亚盛医药无疑是有野心的,长期以来,其持有的一个愿景是“瞄准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无药可医、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研发具备全球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的原创新药”。
在这个愿景指引下,亚盛医药也成为首个先港股、后美股双重主要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全球视野下,公司面向的是更加广阔的患者需求,药物研发的道路没有尽头。
首先聚焦商业化产品,亚盛医药正通过拓展耐立克®的适应症,推进相关临床试验,进一步释放产品的应用价值。
比如,财报提到,就耐立克®这款产品,公司正在推进POLARIS-1、POLARIS-2、POLARIS-3等项目研究。
其中,POLARIS-1为一项耐立克®联合化疗对比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注册III期临床研究;POLARIS-2为一项耐立克®治疗伴有或不伴有T315I突变的经治CML-CP成年患者的注册III期临床研究;POLARIS-3为一项耐立克®针对系统性全身治疗失败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注册III期临床研究。
与此同时,亚盛医药还在持续研发候选药物,以实现商业力量的顺利接续。
财报透露,公司已拥有6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小分子候选药物的产品管线。其中万众期待的一款新药是Lisaftoclax(APG-2575),其研发进度仅次于奥雷巴替尼,有望成为亚盛医药新的营收支柱。
从亚盛医药的介绍来看,Lisaftoclax确实具有比肩耐立克®的竞争力。
2024年11月,lisaftoclax(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慢淋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ND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中国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这份新药上市申请是全球范围内针对Bcl-2抑制剂提交的第二份新药上市申请,也是中国国内针对用于治疗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的Bcl-2抑制剂提交的首份新药上市申请。
此外,lisaftoclax已获得FDA授予的五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包括滤泡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这些疾病地带的治疗需求仍在持续爆发。
可以说,产品商业化层面,亚盛医药尚未施展出全部功力,投资市场对其预期也持续走高。据悉,2024年全年亚盛医药股价累涨66.48%,大幅跑赢指数。
03
结语
其实,回到业绩层面,亚盛医药并非没有发展风险。目前,公司仍在亏损状态,丰富的研发管线也在加大经营成本,引起投资市场警惕,
据财报透露,2024年,亚盛医药研发开支达到9.47亿元,同比增长34%。基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创新药研发投入较大、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等,亚盛医药很难摆脱亏损状态。
但这也是不少创新药巨头走过的路。考虑到范本在前,投资市场其实还是愿意相信,在优质管线资产、全球化布局战略、利好政策等加持下,亚盛医药等创新药企“柳暗花明终有时”。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百济神州。2025年年初,百济神州发布公告,预计将实现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为正。据悉,这是在累计亏损约600亿元后百济神州首次发出“要赚钱”的预测。
亚盛医药也展现出这样的可能: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63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而当前产品布局无疑进一步拉高了市场期待值,我们也衷心希望亚盛医药能够实现更大的业绩突破。
原文标题 : 年入9.81亿元,同比高增342%,亚盛医药的“雪球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