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牙茅”通策医疗摊上事了。
距离吕建明卸任董事长才一个月时间,通策医疗便接连收到两封警示函。
5月16日,公司实控人吕建明及联营企业浙江通策眼科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眼科投资”)因未能如期向公司还款,收到了浙江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
5月23日,由于未及时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实控人吕建明、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毅等人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实际上,近年来,受种植牙集采等因素影响,作为国内口腔医疗服务的龙头,通策医疗的日子并不好过。公司市值也从1300亿元的最高峰降至如今的200亿元左右,缩水了上千亿元。
今年4月,会计师出身、原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王毅接棒吕建明的董事长职位。此外,吕建明的女儿吕紫萱也进入了董事会,被选举为非独立董事。
新管理层上任后,通策医疗能否重整旗鼓?
1、内控存问题,连续两周收警示函
两封警示函涉及的是通策医疗向关联公司提供的两笔借款以及一笔财务资助款。
通策医疗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子公司浙江通策口腔医院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通策”)将所持有的杭州天使口腔诊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天使”)65%的股权、北京三叶风尚口腔诊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风尚”)51%的股权,已转让给北京存济口腔医院有限公司。
自2023年3月、9月起,上述两家公司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但是,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对北京风尚、杭州天使存暂借款310.99万元、78.6万元。而北京风尚、杭州天使与公司的关联关系披露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附属企业”。直到2024年4月25日,公司才收回上述暂借款。
浙江证监局认为,公司未能在北京风尚和杭州天使的股权转让交易完成前,解决对其提供的借款,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然而,公司并未在2023年半年报、2023年年报中,披露上述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5月23日,浙江证监局决定对通策医疗、北京风尚、杭州天使、时任董事长吕建明、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毅、财务总监徐国喜、董事会秘书张华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而就在一周前的5月16日,因未按计划归还财务资助款,吕建明及通策医疗参股企业眼科投资均被出具警示函。
事件起因要追溯到2023年3月,通策医疗披露《关于浙江通策眼科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归还财务资助款的进展公告》,眼科投资将于2023年12月31日前全部归还公司于2019年至2020年8月期间提供的1.12亿元财务资助款。
公告了还款日,眼科投资却食言了。今年1月10日,通策医疗披露《关于参股公司归还财务资助款的进展公告》,眼科投资将于2024年一季度完成归还财务资助款,如2024年一季度末未归还,实控人吕建明将代为履行归还义务。
但截至一季度末,通策医疗仍未能收到这笔款项。直到今年4月8日,这笔钱才归还给通策医疗。
(图 / 通策医疗财报)
因此,浙江证监局对眼科投资、吕建明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通策医疗在过去也存在与关联方资金往来“不清不楚”的问题。
2021年10月19日至12月30日期间,公司与实控人控制的企业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涉及金额1.43亿元。吕建明因此一度被立案调查,并最终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通策医疗屡次因关联企业占用资金栽跟头,也从侧面暴露出公司财务独立性不足等问题。
实际上,今年以来,监管机构对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大额资金方面加强了监管。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新增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退市情形,明确规定公司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人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余额达2亿元以上,或者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30%以上,被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的,依序停牌2个月,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个月后退市。
在监管趋严下,通策医疗内控存在的重大问题急需解决。
2、市值蒸发千亿,连续五年不分红
消费医疗领域,素有“金牙银眼”的说法,作为牙科龙头的通策医疗曾一度受到资本的追捧。
2021年6月,公司股价一度攀升至历史高点421.99元/股,总市值超过1300亿元,但之后便进入了下行通道。目前股价在60元左右/股,总市值也仅剩200亿元左右,蒸发了上千亿元。
在种植牙集采政策的影响下,通策医疗业绩明显承压。
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主要目的就是把过高的种植牙费用降下来。
2023年4月,国家医保局种植牙集采政策全面落地,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价格为4500元,集采平均降价55%。
尽管面临集采压力,通策医疗在2023年推出低价种植业务、调整种植牙收费体系等措施,带动了种植牙数量的增长。2023年,公司种植牙数量达5.3万多颗,同比增长47%。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但由于集采和服务控费的影响,种植牙业务收入增速放缓。2023年,通策医疗种植业务收入为4.79亿元,同比增长6.95%,远低于种植牙数量的增长率。
在此情况下,通策医疗的毛利率也有所下滑。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39%,较2022年下滑了2个百分点。
从全年业绩来看,通策医疗正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3年,通策医疗营收仅微涨4.7%至28.47亿元,归母净利润5亿元,同比下滑8.7%。
拉长时间来看,自上市以来,通策医疗的营收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2022年,通策医疗营收27亿元,同比下滑2.23%;归母净利润5.48亿元,同比下滑高达22%。
虽然通策医疗近两年业绩有较大压力,但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也积累了不少资本。截至2022年末,公司的未分配利润高达30亿元。不过,通策医疗已经连续五年(2017年至2022年)不分红。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相关政策也要求上市公司在满足盈利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一定比例的现金分红。
据沪深证券交易所最新发布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及配套业务规则,若上市公司近三年累计分红比例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或分红金额过低(主板低于5000万元,科创板和创业板低于3000万元),将面临“其他风险警示(ST)”的处理。
或许是受政策影响,2023年,通策医疗拟分红1.39亿元,占归母净利润27.8%。
那么,为何此前,通策医疗未分配利润高达30亿,却不舍得分红?通策医疗真的差钱吗?
3、烧钱投资,却困于浙江?
近年来,通策医疗投资医院、收购公司等扩张活动,消耗了公司大量资金。
近五年,通策医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38.17亿元。不过,这其中,用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投资支付的现金就高达24亿元,尤其是2023年,更是高达10.15亿元。
从收购项目来看,2023年,通策医疗花费5.01亿元收购浙江和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在建工程项目方面,子公司医院装修工程、浙大双创园、滨江医院大楼等项目增加了5.79亿元的开支。
(图 / 通策医疗财报)
一直以来,通策医疗的资金主要来自经营活动,但无论是投资医院还是收购公司,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但伴随着公司并购企业、自建医院速度的加快,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公司扩张所需的现金流。
「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注意到,2023年,公司新增加了8009万元短期借款。但是,公司的货币储备有所收缩,其货币资金为5.94亿元,同比减少了6%,降至近四年新低。
通策医疗的扩张之路以自建自投为主,“区域总院+分院”以及区域医院集团化发展、复制模式是主要发展方向。
省内市场,2018年,通策医疗开启蒲公英计划,即由旗下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在浙江省内的各县市区(不含杭州市主城区和宁波市主城区),联合各地有威望的口腔医生,投资建设杭州口腔医院分院。
但是,自建医院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截至2023年10月,蒲公英计划实现盈利医院22家,盈亏平衡5家,共计27家在盈亏平衡线以上,还有13家在培育期当中。
省外市场,通策医疗则通过产业基金布局“存济”品牌,向外省扩张,公司曾在武汉、西安、重庆、成都建立4家大型口腔医院,作为华中、华西、西北发展的根据地。
然而,在省外市场公司的发展也不太顺利。公司在致股东信中提及,“股市多空没有任何过渡的两极震荡,极难支持超长期的战略规划。因此我们关掉了重庆、成都两家房租严重偏离市场价格的三级口腔医院。”
目前来看,通策医疗的大本营依然还是在浙江省。
2023年,通策医疗来自浙江省外的收入仅为2.6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一成,而来自浙江省内的营收为25.6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在九成以上。
股东信中,通策医疗坦言,此后外延扩张将从仅靠自建,改为以收购兼并和加盟为主。但是,外延并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也考验着通策医疗的融资和“造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30日,通策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的控股股东宝群实业质押了440万股,用于体系外医疗项目资金需要,累计质押687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45%。较高的质押比例意味着一旦市场股价波动较大,增加了股票被平仓的风险。
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显然也给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考验。
今年4月,会计师出身、原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王毅接棒吕建明董事长职位。此外,吕建明的女儿吕紫萱也进入了董事会,被选举为非独立董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并不持有公司股份,2023年年薪为62.23万元,还不到董事王维倩、陈丹鹏等薪酬的一半。
(图 / 通策医疗财报)
新任管理层能否担当重任,新的战略布局能否带领公司实现更好的业绩增长,「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长期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原文标题 : 实控人连遭监管警示、市值蒸发千亿,通策医疗能否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