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第一股”风光不再,圣湘生物2023年净利跌八成

子弹财观
关注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核酸检测相关企业在经历了造富神话后,如今又归于平静。

4月12日,“抗疫第一股”圣湘生物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快报,公司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归母净利润8149万元,同比增长36%。不过,这一业绩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2023年同期业绩大跌的基础上。

根据公司此前发布的2023年业绩快报,2023年圣湘生物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超80%。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新冠检测试剂红利期已过的现实。圣湘生物表示,2023年业绩下滑主要是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及仪器需求急剧下降,相关业务收入下降所致。

2020年1月28日,圣湘生物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获批上市,是国内新冠检测产品最早获批上市的前6家企业之一。同年8月,圣湘生物在科创板上市。

顶着“抗疫第一股”的光环,圣湘生物上市首日开盘价151元/股,较发行价50.48元/股高出两倍。上市之后,圣湘生物的股价却跌宕下行。4月24日收盘,报18.7元/股,较上市首日收盘价跌超80%,总市值仅剩110亿元。

后疫情时代,圣湘生物是否找到第二增长点?“抗疫第一股”能否扭转股价的颓势?

1、从濒临破产到“一夜暴富

纵观圣湘生物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创始人戴立忠。

戴立忠出生于湖南,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1993年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之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后,毕业后于2000年在美国最大的核酸试剂公司Gen-Probe工作。

2008年,戴立忠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归国,创办了圣湘有限(圣湘生物前身)。但好景不长,原股东李迟康将圣湘生物拖入困境。

2011年至2012年,李迟康以其关联公司博雅眼科医院、翔宇食品的名义借款2.4亿元。其中,向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农业银行长沙雨花区支行共计借款1.34亿元;私刻公司印章、伪造法定代表人戴立忠的签名,以圣湘有限名义与长安信托签订了博雅眼科医院1.1亿元信托贷款的《保证合同》,圣湘有限系多个抵押、担保方之一。

2013年,李迟康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公安局立案侦查,其关联方所欠债务均无力偿还,债权人陆续向圣湘生物发起追偿。

高达数亿元的债务,直接导致了圣湘生物土地、房产、存款等多项资产被扣押、查封或冻结,戴立忠个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承担了巨额负债。

为摆脱债务困境,圣湘生物于2017年5月开始推动债务重组。在股东、政府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直至2018年,圣湘生物的债务风险消除。2018年,圣湘生物实现净利润676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2020年之前,圣湘生物的营收规模才不足4亿元。2020年1月,圣湘生物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成为最早获批的企业之一。一个月后,圣湘生物开启上市之路,仅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一系列的上市筹备工作。同年8月,圣湘生物在科创板上市。

这一年,圣湘生物业绩爆发,营收、净利润达到47.63亿元、26.17亿元,同比暴涨1204%和6528%。2022年,圣湘生物营收进一步攀升至64.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伴随着疫情的退去,圣湘生物业绩开始大跌。2023年,圣湘生物营收10亿元,同比下滑84%,只有2022年的不到两成;归母净利润3.6亿元,同比下滑81%。扣非后净利润仅剩6809万元,同比下滑96%。

近四年,圣湘生物净利润也呈现逐年下滑趋势。拿2022年来说,圣湘生物虽然营收在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3.6%至19.37亿元。这主要源于圣湘生物加大了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的投入。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分别为3.3亿元、7.3亿元,同比增长77%、87%。

最为关键的是,2023年前三季度,圣湘生物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净流出1.7亿元。

不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圣湘生物的货币资金也在不断增长,由2019年末的9916万元增至2022年末的31亿元。

但是,靠吃老本并不是长远之计。业绩下滑的情况下,圣湘生物又将如何纾困?

2、“第二增长曲线”道阻且长

2022年末,圣湘生物开启“二次创业”的战略布局。

在国内市场,公司持续推进营销改革,强化营销队伍建设,聚焦呼吸道、生殖道感染、血筛、肝炎等战略产线领域,并积极开拓基因测序领域,加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在国际市场方面,则重点向非新冠业务拓展,深耕法国、印尼、泰国等国际市场。

此外,圣湘生物打造体外诊断全生态战略也在进行中。

2023年上半年,圣湘生物投资设立湖南湘江圣湘生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规模4亿元,用来投资生物医疗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包括体外诊断、生物医药、生物科技、大健康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企业。

2023年6月,圣湘生物联合产业基金投资签约深圳安赛,在免疫诊断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综合战略布局。

从成果来看,呼吸道类业务板块或是圣湘生物发展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

2023年,圣湘生物呼吸道类产品营业收入超4亿元,同比增长达680%。圣湘生物表示,HPV、血筛、测序等领域进一步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失去核酸检测试剂这一大重点业务红利后,“第二增至曲线”还不能扛起大旗,呼吸道产品收入占营收比重尚不足50%。

此前,圣湘生物也投资了基因测序领域的真迈生物、宠物检测领域的圣宠生物等企业,但效果并不理想。从投资收益来看,这些投资项目均出现了浮亏。

2023年半年报显示,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为-729.8万元。其中,投资真迈生物产生的浮亏更是达到588.8万元。

(图 / 圣湘生物2023年半年报)

真迈生物原名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瀚海基因),其创始人正是2018年底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而为全球所知的前南方科技大学教师贺建奎。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陷入舆论风波后,工商登记显示,瀚海基因于2019年8月改名“真迈生物”。

2021年,圣湘生物以2.5亿元、22倍溢价购买真迈生物14.76%的股权,为此还收到了上交所问询函。

收购正式完成后,真迈生物净利润依旧连续亏损。据公告披露,2022年全年、2023年上半年,真迈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7500.49万元、4180.9万元,净利润为-9436.53万元、-4134.67万元。

这笔投资,目前来看并不成功。

3、市值蒸发300亿,股东多次减持

不过,在业绩与股价双重压力之下,圣湘生物的股东却在频繁减持公司股票。

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苏州礼瑞共减持套现5.33亿元,安徽志道减持套现31.7亿元,朱锦伟减持套现2.4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股东朱锦伟曾在减持过程中,两度违反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承诺实施减持,被上交所通报批评。此后,朱锦伟将其减持相应股份对应的差值金补偿给公司,事件才得以平息。

圣湘生物及管理层则通过股份回购的方式提升股价和投资者信心。

在股东大额减持之际,圣湘生物董事长兼实控人戴立忠多次增持公司股份。2022年1月,戴立忠合计增持公司股票158.42万股,涉及金额8098.83万元。2022年9月,再次增持49.45万股,金额1228.16万元。两次增持合计金额9326.99万元。

2024年2月,圣湘生物再发公告称,戴立忠及其一致行动人拟自2024年5月起12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且不超过1亿元。

2023年10月9日,圣湘生物累计回购公司股份983.5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7%,支付总金额1.99亿元。

但即便如此,圣湘生物也并未扭转股价的颓势。截至4月24日收盘,圣湘生物报18.7元/股,市值110亿元,市值较上市首日蒸发300亿元。

此外,为吸引和留住公司核心管理、技术和业务人才,圣湘生物拟推出2023年度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

其中,公司拟以9.26元/股的价格首次授予236名激励对象675.88万股,占激励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的84.49%,另预留124.12万股,合计拟授予限制性股票800万股。

业绩考核方面,圣湘生物分设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其中,公司层面,以2024年-2027年四个会计年度为业绩考核期,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对应四个归属期比例分别为12.5%、27.5%、30%、30%。

(图 / 圣湘生物公告)

在第一个归属期内,圣湘生物的业绩考核目标是2024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2亿元。

而2024年第一季度,圣湘生物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100%。扣非后净利润为7433万元,同比增长1978%。

从目前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圣湘生物迎来了“开门红”。第一季度扣非后净利润占全年目标考核值的38%。但是,圣湘生物仍面临着很多压力,管理层能否完成全年业绩考核目标,还需要时间的见证。

对现阶段的圣湘生物来说,如何面对疫情红利消失后业绩断崖式下跌的困境、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依然是目前最艰巨的任务。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原文标题 : “抗疫第一股”风光不再,圣湘生物2023年净利跌八成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