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尖子生经验分享:如何做好?单病种资源消耗监测

CDSreport
关注

导读

实时可视化的数据统计分析,推动质量及资源消耗持续改进。

随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等政策的出台,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相关质控要求都在推动医院聚焦医疗质量管理,用数据说话,实现医疗活动全程数据的实时反馈和追溯,同时也要探索新的方法,促使质量管理方式向科学化、体系化发展。

在第28期《医管必修课》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质量管理部主任赵彩莲从单病种质控出发,介绍了浙大一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利用基于AI的工具进行单病种管理的实践经验。

01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

浙大一院建立了以全面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全流程监管,全方位落实的质量管理模式。在医院层面,浙大一院设有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部作为质量安全统筹规划部门,负责制度/流程审核、质量监测指标管理、患者安全事件管理、科室质量管理支持、持续质量改进推进等。各科室设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修订制度/流程、质量安全培训、收集监测指标、质量安全检查,持续质量改进。

其中各科室与质量管理部的重要桥梁是各科室的质量协调员,负责协助科主任开展科室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参加质量管理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等。

具体到单病种管理,单病种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院长担任,质管部作为常设机构,单病种所属科室设负责人和单病种管理员,各部门以PDCA为原则,提升单病种质量。

P:定目标,找原因。统计分析近三年单病种指标数据,成立单病种工作组,针对基线数据制定可行性目标值。分析超目标值指标主要原因,制定改进计划。

D:点对点培训。工作组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诊疗规范化培训,针对重点科室进行点对点培训,确保同种疾病的诊疗同质化。

C:全流程监测。过程监测,患者入院后即进入监测流程,按照规范化流程诊疗,系统中实时显示单病种各检测项的情况。事后监测,定期分析单病种监测项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在下一阶段进行整改。

A:回头看,向前看。确认之前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发现还可以改进的空间,继续提升目标,进行下一轮改进。

02

基于AI的质控体系实现单病种资源消耗在院监测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政策,加快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程,人工智能与医疗质量管理深度融合,使实时、高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可能。

为提升管理效能,浙大一院构建了基于AI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从患者入院起,该系统就对已确诊的疾病,依据规范的质控路径进行全过程监测,对质量缺陷实时事中干预,提高诊疗规范性;同时,系统还建立了质控情况实时反馈机制,帮助质控部门及时掌握临床诊疗行为,实现诊疗情况实时反馈。

单病种质控考核中,既有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相关考核指标,如单病种例数、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也有医疗资源消耗相关指标,如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赵彩莲介绍,耗材使用的监测一直以来都是难点,浙大一院在建立AI质控体系时希望打造一套清晰明确的评价机制,既能挤出水分,也要保证临床上合理使用的供给。

为更好地监测单病种的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浙大一院引入智能化工具进行单病种资源消耗在院监测。系统可按全院、院区、科室、诊疗组等维度,对在院患者质控指标、费用指标、住院日等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实时可视化的数据促进院内质控督查的常态化,推动质量及资源消耗持续改进。

赵彩莲介绍,虽然各级医院接收的病种类似,但疾病疑难程度不同,会导致相同病种下不同层级医院之间费用差别较大。以成人肺炎为例,虽然都是三甲医院,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一般接收下级医院无法治疗的疑难病例,导致医疗费用较高。在AI质控体系的帮助下,医务人员可以清晰看到费用使用情况,制定改进方案。

在AI质控系统的帮助下,浙大一院实现了多项单病种相关指标的提升:上报1个病例耗时从30~50分钟降至3分钟以内,2022年院内单病种上报总例数与2021年对比增加超6倍,“国考”单病种得分率从75%提升至85%,成人肺炎等多个病种次均费用连续两年下降。

【责任编辑:侯杰】

——本公众号所有图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与编辑联系取得转载许可。否则视为侵权!

       原文标题 : “国考”尖子生经验分享:如何做好?单病种资源消耗监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