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斗掌印,平安好医生或再转身

全球财说
关注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继王涛被免职,方蔚豪接棒仅过去三年,平安好医生又迎来第三任掌托人。

遥记2020年,王涛挂冠而去,朋友圈发文“经本人提出,董事会批准”。然而几日后平安好医生特发补充公告,标以理由为“履行管理职责未达到董事会预期”,似是绵里藏针。

进入2023年,方蔚豪三年期限已过,掌印再次易主至“新掌门人”李斗手中。

据公告显示,李斗虽于2020年10月才加入中国平安,但却直接“空降”成为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2023年8月,李斗正式加入平安好医生,并担任非执行董事,并于10月接棒方蔚豪。

在平安团队里,李斗是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医药、快消、保险、养老等多个领域管理经验的高管。在加入平安之前,李斗曾任玛氏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需求总经理职务,玛氏旗下品牌包括绿箭、士力架、益达、德芙等。

在快消行业浸染多年,李斗无疑拥有丰富的营销经验,这或也是有别于传统平安系高管的最大优势。李斗的掌印,同样让外界猜测,平安好医生是否将再次改变打法。

亏损难止

复盘前两任掌门人时期,平安好医生虽在成立的第4年便快速完成上市,并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但在此期间公司几经探索,似乎依然没有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

结合往期财报,自2018年上市以来,平安好医生持续亏损,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累计净亏损50.03亿元。

在“首任掌门”王涛任职6年间,平安好医生走得是典型的互联网医疗之路,主要向C端用户提供互联网挂号协助、问诊咨询、购药等平台模式的浅层信息流转服务,成为用户的“移动医生”。

同时,依托于平安集团流量导入下的电商业务迅速增长,销售药品、保健品为主的电商业务快速增长,平安健康的营收规模由2018年的33.38亿元增至2019年的50.68亿元。

或是出身阿里系的王涛自带互联网基因,惯于选择流血扩张模式,相比于盈利预期似乎更看重业务成长速度。于是,早期平安好医生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线上问诊服务,以此提高用户活跃度。

王涛曾在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今天我们服务的在线问诊里,超过85%是免费向互联网的用户提供的”。然而,彼时王涛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免费使用”并不会自发升级为“付费使用”,流量不等同于变现,盈利依旧遥遥无期。

同一时间,互联网医疗赛道迎来电商巨头的加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基于零售优势奠定了发展机遇,快速形成规模,赛道竞争愈发激烈。

平安好医生不得不直面问题,开始寻求新变量。

于是,方蔚豪在2020年接棒平安好医生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战略转型,开始聚焦B端企业用户,降低在C端的布局投入,如流量获客等。还将此前免费的线上问诊改为全面付费,并推出会员制度等。

简而言之,就是将重心放在更赚钱的业务上。

然而,受制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迅猛投入,2021年平安好医生净亏损同比扩大62.2%至15.39亿元,刷新年度净亏损纪录。于是自2022年起,方蔚豪便竭力通过“降本增效”寻求盈利机会。

根据2022年业绩来看,亏损同比缩窄60.30%至6.11亿元,似乎有所成效。但同一时间,平安好医生的营收收入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同比减少16.01%至61.60亿元。

2023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依旧延续,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5%至22.2亿元,净亏损2.45亿元。

仅就结果而言,方蔚豪任职改革的三年,平安好医生似乎既没有达成盈利的目标,又失去了营收增长预期。

C端失灵,转向B端、F端发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李斗这个时候接受平安健康,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时机,毕竟业务重点转型B端的战略基调已定,不适宜再次大开大合的调整方向。

2023年,平安好医生进一步布局B端,在大中型企业客户的基础上向中小企业延伸,挖掘B端业务的增长。

但现实情况是,平安好医生依旧离不开平安集团的“输血”。

目前,平安好医生的用户来源可分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客户(F端)、企业客户(B端)以及个人用户(C端)。

2023年上半年,F端战略业务同比增长12.6%至10.78亿元。同时,F端过去12个月服务的付费用户数超3800万,同比增长13.3%,占总付费用户总数超8成,是主要的付费用户群。

不过,以平安好医生的说辞,这是平安好医生战略2.0深化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是平安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落地的关键环节。

具体而言,平安好医生联合寿险,通过“保险+服务”等模式,通过将不同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或权益与保险业务协同等方式,深度参与其保单用户的健康管理。

不过,根据2023年上半年数据披露,在平安集团近2.29亿个人金融客户总量中,F端的渗透率近16.6%,仍很大的渗透空间。

同时,财报中可看到,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为平安产险、平产寿险、平安银行等关联方提供产品及服务。2023年上半年,平安健康关联交易收入合计达5.96亿元,占总营收26.73%,2022年上半年该数据为4.90亿元。

互联网医疗的故事,如何讲下去?

实际上,如今平安好医生的境况也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现状的缩影。

过去十年,互联网医疗从无到有,再到疫情时达到顶峰,这一产业的发展其实已经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想象。

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为例,虽营收规模早已远超平安好医生,且均已实现盈利。但仔细来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近9成的营收来自于医药健康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而反观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务占比较小。

这也反映出目前几家大厂在医疗领域最真实的发展现状,即多以“卖药”为生,且多依靠背后集团所倾斜的资源、流量。而在“卖药”的场景之外,选手们尽管多有尝试各种医疗与健康服务相关业务,但恐难实现规模效益。

以此观察平安好医生的基本盘,主要分为两大业务板块,分别为聚焦于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医疗服务”,以及以个人体检类健康管理项目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占比旗鼓相当。

但在2023年上半年两业务板块均出现下滑,其中以“卖药”为主的医疗服务收入同比下降8.9%至10.36亿元,健康服务营收同比降低29.9%至11.89亿元。

另一方面是,行业竞争激烈,各细分领域寡头尚未形成。前有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和微医以及形成了很强的线上问诊的品牌效应。后有医院自营的线上业务也会对原先的玩家造成一定冲击。

根据《2023行业突围与复苏潜力报告》,2022年医疗类小程序同比增长34%,其中公立医院增加27%。截至2022年,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的互联网医院目前已覆盖28个省,数量同比增长195%。从预约挂号到缴费结算,各类场景都在向线上化转移。

可在现实中,由于资本的过热预期,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入局,但这些企业中真正具备提供远程医疗相关服务能力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做的还是产业信息化相关的事情。

赛道鱼龙混杂,外加监管的趋严以及各项规范政策的出台,资本本市场似乎也开始对互联网医疗板块失去耐心。

以刚于9月末于港交所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东软熙康(09686. HK)举例,上市首日暴跌42.86%,并在随后几个交易日持续下跌。截至11月6日区间跌幅已超50%。

在此背景下,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巨头都未能幸免,市值较历史最高点蒸发均超6成。

截至11月6日收盘,平安好医生报收18.90港元/股,总市值211亿港元,较历史最高点蒸发近9成。值得一提的是,同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市值分别为1232亿港元、674亿港元,远高于平安好医生。

可见,如今平安好医生亟需给投资者一颗“定心丸”,而寄托着平安集团对于平安好医生重新崛起的期许,李斗的压力不小。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原文标题 : 李斗掌印,平安好医生或再转身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