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难“自医”

新经济观察团
关注

文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一味依靠母公司输血,却会陷入矛盾当中:养分充足之下,又想培养出独立生存能力,恐怕不容易。

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医生,1833.HK)的情况就很类似。2022年财报显示,这家成立八年的互联网医疗巨头仍旧在靠集团输血,但深陷亏损怪圈。加上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B端业务难成气候之下,好医生也难医自己。

01

八年持续亏损,营收规模首次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平安好医生成立于2014年末。伴随国家鼓励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的政策利好,平安好医生乘上在线新模式的东风,八年来获得长足发展。

彼时,平安集团创始人马明哲挖来了原阿里科技副总裁王涛(有“中国软件运营应用之父”称号),以及一众高管技术团队,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平安好医生App”推向市场。2016年,平安好医生即获得IDG、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机构的5亿美元融资,依托平安集团,平安好医生迅速走上发展壮大的旅程。

成立三年后,平安好医生于2018年正式闯入港交所,登顶“全球互联网医疗第一股”。而在赴港IPO之前,平安好医生已获得软银旗下知名投资机构愿景基金4亿美元支持,投后估值达到54亿美元,刷新互联网医疗领域新纪录。

最终公开招股时,平安好医生更是录得超购653倍,创造港股史上超购新纪录。每股定价更是达到最高区间的54.8港元,总市值超过600亿港元,风光一时无两。

上市之后,平安好医生股价一路走高。2020年,公司市值一度高达1300亿港元。然而近两年来该公司股价进入下行区间,如今市值缩水至228亿港元,蒸发超千亿港元。

股价不给力的原因,跟业绩密不可分。2022年,平安好医生实现营收61.6亿元,同比下滑16%;年内亏损达到6.11亿元,同比收窄60.3%;但经调整亏损达到8.48亿元,同比收窄40.1%。

  

不过,亏损收窄的主要原因是平安好医生缩减了相关费用,并不是靠“开源”。2022年,平安好医生的销售及营销费用由上年同期17.5亿元降至11.05亿元,同比下滑37.1%,对该年公司亏损收窄的贡献幅度高达70%。同时,管理费用由18.46亿元降至17.48亿元,同比下滑5.3%,对亏损收窄贡献幅度达到10.77%。

亏损收窄也没改变平安好医生持续亏损的状况。新经济观察团统计发现,2015-2021年,平安好医生的年内亏损金额分别达到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3亿、7.46亿元、9.5亿元、15.39亿元。也就是说,八年时间里,平安好医生已经累计亏损68.43亿元。

更严峻的恐怕是2022年营收规模缩水,这是公司上市以来营收首次出现下滑。

对此,平安好医生总结为转型的结果:导致营收下降的原因包括通过调整运营模式、引导转型等方式降低部分业务;此外,2022年受到一次性因素影响,线下医疗和健康服务机构在履约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

02

转型阵痛?深度依赖集团输血 

从财报来看,转型确实是营收下滑的原因之一,平安好医生在财报中多次提及。

根据财报,平安好医生的营收结构主要由医疗服务与健康服务两大板块组成。前者2022年实现营收25.47亿元,同比微增2%,增速大幅放缓;后者则实现营收36.13亿元,同比下滑25.3%。

具体来看,健康服务收入大幅下滑,是因为平安好医生在转型期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减少了部分与战略低关联度、低毛利率的商品品类,且部分药品由自营模式改为平台模式,进一步拖累收入下滑。

而医疗服务营收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公司战略性聚焦B端客户,进而导致产品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使得会员产品单价下降。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电商类业务收入占比走低,反而推动了平安好医生的毛利率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毛利率27.3%,同比增长了4个百分点。不过,小幅增长的毛利率根本无法支撑公司的盈利增长,平安好医生营收总量还是明显下滑。因此总体来看扭亏压力仍然巨大。

  

更深层的问题是,成立已经八年,但平安好医生仍然深度依赖平安集团。

首先从付费用户量来看,截至2022年底,在平安好医生付费用户为4300万,仅增长5.3%。其中,3400万用户来自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F端,占比超过79%。而在2022年,这块用户增幅仅为1.4%,意味着集团流量挖掘,抑或是集团对平安好医生的支持已经见顶。

尽管公司去年全面发力B端用户开拓,相应的付费用户数增长达到43.7%,但因数量仅为300万,对整体付费用户的增长以及营收的贡献都十分有限。也就是说,离开平安集团的支持,平安好医生想要独立拓展客户、自我造血,目前带来的增量还不值一提。

进一步看,平安好医生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据公司总收入比重约23%,而这五大客户为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健康险以及上海安壹通,均为平安集团旗下公司。这进一步显示了平安好医生对集团的极度依赖。

当然,平安好医生也在努力走出集团,试图转型。2021年,平安好医生首次提出战略2.0深化概念,希望聚焦“管理型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的综合商业模式。这种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可以实现健康管理+医药保险的一站式服务流程,但最终能否留存客户,还要看服务是否具有差异化竞争力。

而越是全面的医疗服务项目,对于人员和平台的要求也就越高。平安好医生更需要强化线下、线上整个医疗健康资源的整合能力,这需要的资金规模、技术支持力度和投资周期可想而知。而平安好医生连续八年的巨额亏损,2022年营收规模首次下滑,都一再昭示着不仅没有摆脱集团的依赖,且在转型和拓展新增长曲线之中收效甚微。再看模式类似的同行如微医集团,深耕数年依旧无法扭亏,更为平安好医生的未来之路添加变数。

03

赛道两极分化,头部竞争加剧

而就在平安好医生挣扎在亏损旋涡之中时,与同期另外两家巨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均已实现扭亏。

2022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467.36亿元,同比增长52.32%;净利润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135.41%,首次实现财年正面盈利。阿里健康由于财年计算不同,按2023财年中报(2022年4-9月)计算,公司营收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22.9%;净利润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169.32%,这半年时间内也顺利扭亏为盈。

而两者之所以顺利扭亏,一是自有的流量基本盘,二是营收主要依靠互联网医疗唯一被验证的盈利方式——“卖药”来贡献。

用户量来说,当平安好医生付费用户刚刚站上4300万人的水平线时,截至2022年9月30日,阿里健康线上自营店年度活跃消费者人数已经超过1.2亿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年度活跃用户数量更是一举攀升至1.54亿人。相比之下,平安好医生的付费用户显然相去甚远。

在以C端为主驱动B端的经营模式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之所以能够取得上百亿元的营收规模,主要得益于其电商平台导流,本质上仍然是“流量生意”。这恰恰是缺乏电商基因的平安好医生所欠缺的,其主要的获客途径来自母公司的强势输血

而在依靠集团内部贡献增长的情况下,平安好医生也受到了兄弟公司前员工的吐槽。许多来自平安惠普的前员工投诉,称其在平安惠普就职期间,被强制购买平安好医生的体检卡等。并且由于卡券实在太多,有些根本来不及使用就过期了,官方甚至表示这些过期卡券可以延期,但是不能退款。而员工们甚至被领导以完成工作业绩为由,强制不许投诉。

  

类似的投诉内容比比皆是,也揭开了平安好医生与集团附属公司开展合作中产生问题的冰山一角,进一步凸显出平安好医生对集团的依赖。而在集团给予的资金、技术、流量加持已经见顶之下,平安好医生头顶着色彩浓厚的“平安”标签,在拓展B端客户时既是优势也是阻碍。

原平安好医生董事会主席王涛曾试图展示平安好医生“独立”的一面,也对盈利充满厚望:“目前平安好医生还是处于积累流量和数据的阶段,未来会朝着爆炸式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大踏步的前进。”

然而他终究没等到这一天。2020年5月,平安好医生公告免去王涛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职务。据业内人士透露,王涛被免职的很大原因,与公司经营业绩始终未达理想状态有关。

而从2020年5月之后的接任者方蔚豪,也出身平安内部。不过,在他接手的近三年里,平安好医生累计亏损达到31.01亿元,基本算是与王涛平分了平安好医生这八年来的亏损额度,不知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刻意安排。但明显的是,方蔚豪在任期内,平安好医生与集团的关系依旧紧密。

如今,面对仍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医疗赛道,平安好医生的机会不多了。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巨头正将平安好医生甩在身后,而后起之秀、跨界对手的追赶也愈演愈烈。面对竞争,逐渐走入下行通道的平安好医生,未来究竟如何反击,还很难说。

另一边,平安好医生今日股价为20.45港元,较巅峰期的148.5港元跌去86%。或许资本市场早已有答案。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

       原文标题 : 平安好医生难“自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