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智造如何走出接下来的困境?

锦缎
关注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时至今日,比肩“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的基因测序竞赛已持续30年。随着技术的爆炸性增长,基因组学、基因测序将发生实质性突破,如在转基因食品、对抗虫害、廉价家庭的DNA测试服务、基因医学等领域更为具体的应用。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以对基因测序行业予以了政策的支持,意在研发基因测序新技术,并将新型基因测序仪纳入重大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方向。 现阶段,尽管面临着商业化程度欠佳、西方国家的“非市场”打压等困境,但华大智造——这家华大基因(SZ:300676)的关联公司,是目前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基因测序产业上游重要的公司,其在市场、专利、技术上初步展现出与全球测序仪寡头相抗衡的潜力。 9月初,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相关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华大智造(MGI)首发获通过,拟募资25.28亿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值得我们深入观察与追踪。

01三个维度看生命科学产业

【1】推开基因的大门 从现代遗传学来看,基因是生命信息的唯一传递者,生命体是基因表达的载体。读懂基因,是人类除了文字载体之外,探寻人类过往的另一途径。

自19世纪人类开始认识到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单位后,孟德尔通过杂交豌豆实验得出结论,人体中有一种物质专门控制遗传信息;弗莱明经过试验进一步发现细胞内的染色体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初摩尔根完整提出基因理论后,人们再一次认识到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才可能是遗传学上最基本的要素。 到20世纪中叶,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是核酸,它的分子量可达到10亿,由于核酸中含糖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作脱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类叫核糖核酸(RNA);生物界一致公认生命的遗传物质的基础是DNA,而基因就位于DNA之上;随后沃森和克里克研究还原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率先推开了基因的大门。 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基因组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雏形和规模,各国科研人员便开始着手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进而在1985年美国起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并于1990年正式启动,而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和30亿美元巨额资金预算,最终变为六国家之间(美、英、日、法、德、中)的协同。  

中国在1998年成立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于次年正式加入HGP并承担1%的测序和注释工作,即3号染色体3pter-D3S3397区域的3.84亿个碱基,约占细胞总DNA的6.5%,从中鉴定了122个已知基因和20个新基因。 2003年,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比预期提前2年时间,揭开了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注定载入科学技术史和人类历史。诺贝尔博物馆陈列了一份收藏品:一把尺子丈量人类工业——信息时代文明史。从伏特把电池介绍给拿破仑,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跨越了200年。中国在这把尺中,占了“0.5mm之地”。  

【2】商业化进程加速 HGP也为人类基因测序和基因专利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其中最直接、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的奥秘,为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13年的研究进程中,先后完成了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转录图谱,分别对应着6000多个遗传基因区域、5.2万个DNA片段、DNA片段信息的分析及翻译、综合有关基因序列位置功能及表达模式等信息。 例如:“1号染色体”包含2057个基因,当这些基因出现异常是,可能引发包括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智障和癌症等超过350多种疾病;“3号染色体”包含1080个基因,它们与人的嗅觉、炎症过程及肾癌中最高发的肾透明细胞癌都具备相当密切的关系;“19号染色体”的部分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症强相关;“21号染色体”出现异常很可能将导致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唐氏综合征。 在这一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基因组的商业化步伐也在加速进行中,衍生出了无创产前筛查、辅助生殖检测、肿瘤诊断及治疗、遗传病检测、以及针对科研机构的生物学、农学、医学等基础研究等等。  

而推进基因研究成果商业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动力,无疑是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HGP时期应用的测序技术,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前后需要3年时间,成本费用超过10亿美元;而如今的测序时间缩减至一周内(甚至约40个小时),而成本降至数千人民币范围,从而大幅推进了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规模。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约30亿美元增长至126亿美元,GAGR超过20%,其中,中国基因测序市场的年均增速更是接近50%,2019年达到149亿人民币;另据估算,2021-2026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将以18%的CARG增长至244亿美元,中国市场的增速仍将显著高于全球市场。 【3】基因组背后的“无限密码” 在最近十几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关于基因技术研究的奖项并不多,其中关联性最高的是2007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关于“基因靶向”的基础性技术。 当然,诺奖存在着天然的滞后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认为,人类对于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并未完全转化为改造人类社会、提高生产力、以及改变生产关系的新型生产资料。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