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Sir:专注遗传学与罕见病领域的科普创作

动点科技
关注

虽然每一种罕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通常都低于万分之一,但由于罕见病的种类众多,罕见病已经不再 “罕见”。据统计,全球约有 3.5 亿罕见病患者;按这个比例估算,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可能有 5000 万之众。特别的是,其中一半的患者是儿童,而这些孩子中的 30% 无法活到 5 岁生日。

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 6000 种,大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病程往往呈慢性、进行性、耗竭性地发展,甚至造成残疾或危及生命。欧盟地区定义 “罕见病” 的标准是患病率<1/2000,另一些国家则根据全国患者的数量来界定,比如在日本,患者<5 万人的疾病被认为是 “罕见病”。在我国,2018 年 5 月,国家卫健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 121 种 (类) 罕见病。

在国内,罕见病常被称为疑难杂症,因为症状复杂,诊断的难度很大。由于国内医疗资源的缺乏与分布不均,罕见病领域的医生极其紧缺,诊断的难度也更大。

在我国社会各界对罕见病普遍认知不足的大环境下,有一家专注于遗传学与罕见病领域的科普公益平台 “豌豆 Sir” 逐渐积累了声量,成为了促进国内罕见病领域各方沟通的专业桥梁。

遗传学博士投身公益,发起罕见病科普平台

据介绍,“豌豆 Sir” 是由陈懿玮博士于 2016 年发起,专注于遗传学与罕见病领域的科普创作、知识传播与公益倡导。希望通过漫画、图解等新颖的科普形式,提高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通过叙事医学的文学形式,赋予罕见病案例温度与人文价值,让公众理解罕见病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给予更多接纳与帮助。

据动点科技了解,陈懿玮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在海德堡大学,她专攻遗传学与基因工程,并在 2013 年毕业以后进入世界知名药企从事科研工作,负责罕见病药物研发的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她逐渐深入了解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现状。

深入了解到国内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困境之后,陈懿玮受到深深的触动。在国内,罕见病患者大多面临着诊断困难、医无所药的艰难困境。

深思熟虑之后,她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原本稳定的药企工作,从一位科研工作者转身去创办了 “豌豆 Sir” 罕见病科普公益平台,希望将自己十几年来所积累的遗传学知识贡献出来,解决罕见病群体面临的困境。陈懿玮认为,科学传播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我们受培养了这么多年,支持我们的资源就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公众。”

在正式启动项目之前,陈懿玮经历了一年多的筹划,最终确定了漫画科普的形式,使内容既做到科学精准,又符合当下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习惯。

2016 年 8 月,豌豆 Sir 的第一个栏目《豌豆学堂》推出,以漫画形式讲述遗传学的里程碑事件。这个系列获得了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书香基金的支持,并在 2018 年 1 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成书籍《漫画遗传学》,由 18 位国内外专家审阅点评,获全球遗传学泰斗 George Church 教授的高度认可,获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等多位业绩大咖联合推荐。

2017 年,豌豆 Sir 开始推出罕见病科普系列。讲述罕见病患者群体的故事,让罕见病群体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获得社会的接纳与帮助。特别的是,除了陈懿玮博士担任科普主笔,科普漫画的插画师团队成员大部分是罕见病患者。

风趣幽默的漫画,加上专业科普的态度,豌豆 Sir 平台迅速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5 年间,他们做了超过 230 多篇原创科普,累积阅读量近千万人次。不只是普通公众,读者里还包括了临床的医生、科研人员、遗传学领域和罕见病领域相关机构和产业的从业人员,也包括了相当多的罕见病患者。

成为罕见病领域多方沟通的专业桥梁

医疗技术的发展、法规的协调、企业的参与和社会资源投入都是应对罕见病诊疗的关键力量,而豌豆 Sir 平台肩负起了各方沟通的桥梁。

政府负责制定罕见病相关产业的各项政策,同时也在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的制度;科研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最主要的角色是推动罕见病的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患者家属发起的罕见病组织对外代表罕见病群体,对内服务患者群体。在当下的环境下,陈懿玮认为,因为彼此的视角不同,各方之间的沟通渠道其实还是不太充足的。

“目前各方之间的合作,我个人觉得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展开。在科普工作以外,我其实也在努力为各方进行搭桥沟通,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近几年新兴的一些治疗技术,如细胞疗法、基因治疗、新生儿早筛等等,这些药物发现/治疗手段的进步,是否意味着罕见病的药物发现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陈博士认为,这些技术转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目前每一种病的患者数量不多,并且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来快速找出这些患者。这导致罕见病药物的市场非常狭小,后期销售的成本也相当高,临床试验成本也很高,很难招募到足够的患者参与临床实验。重重困难阻碍了科研阶段前沿的技术转化到临床。

这也是为什么罕见病治疗的药物被称为 “孤儿药”。在国外有不少孤儿药的研发,是由患者发起、患者主导的。在国内,也出现了不少专业程度相当高的患者组织,他们正在积极推动药物的研发,例如参与疾病自然病史的收集和项目研究,自筹科研基金去资助科研项目等等。

对于罕见的遗传病来说,理论上每一对夫妻每一次生育时,都有可能会生出罹患罕见遗传病的后代。因为这种随机性的存在,罕见病群体它其实不是小部分特定人群,它更像是对于全体人群的随机抽样。患者所面临的困境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去应对的挑战。

最后,陈懿玮坦言,创立豌豆 Sir 做罕见病科普工作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在他人眼里可能觉得我牺牲了作为科学家的远大前程,但我自己心里是很开心的,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也终于明白这一切幸运的意义是来自哪里。”

来源:动点科技 Mela Chan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