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迎来发展窗口期,京东健康如何破局?

当下科技
关注

主笔/陆星集

是前进还是原地踏步?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终极问题。

甚至,互联网医疗是真命运还是伪命题,也不乏争论。

疫情时期,互联网医疗迎来了一个发展窗口期,但随着疫情稳定,许多替代性方案又重新回到固有形态。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板块中的许多企业都在快速融资,在远程医疗技术、AI辅助、智能硬件、生物制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在最庞大也是需求最C端化的互联网诊疗领域,模式似乎一直凝固,创新始终乏力。

京东健康等企业在近期的一些模式创新,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希望的存在。

1

互联网诊疗模式升级,对患者才是真升级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似乎忽然赢得一个发展的窗口期。

然而,如果仔细审视,会发现引发关注的主要是两类——第一是在5G高速网络加持下的多场景远程会诊,另一类是在强大AI算力支持下的疫苗研发……换言之,目前互联网医疗热的主要还是技术流,而非模式流。

我们谈的是互联网诊疗,而不完全是互联网医疗,前者是一个较小的概念。

事实上,笔者更关注一个数据,那就是在线问诊量在疫情过后会不会有一个断崖式的下降,这其实是关系到在线诊疗场景到底能不能进入患者日常就医场景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从拿到的一些素材来看,较有代表性的是京东健康。这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在线问诊量在疫情之前是5万次/日左右,疫情期间飙升到15万次/日,但疫情基本阻断的当下,仍然维持了10万次/日的水平。

用通俗的话说,一次疫情让京东健康涨粉5万次/日。

但并不是每个提供在线问诊的企业都能如此。相反,在线轻问诊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初始试水模式,已经有了10年的历史。在这10年来,这个行业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甚至用长期粘滞来形容也不为过。

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轻问诊的服务能力太有限所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轻问诊只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它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诊前咨询”。

医疗作为一种循证医学,医生在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的服务或进行的决策相当有限,更难以定性定量。

即使在互联网医疗技术更为强大的美国,互联网诊疗不能作为“首诊”也是法律规定的。

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之久,并一直没有被打破的迹象。作为互联网医疗入口的互联网问诊,一直是一个扁平且缺乏深度的孤立环节。

但是,京东健康最近的一些尝试,让笔者看到了一些希望。那就是,在把“浅服务”“轻问诊”变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闭环,变成“深业务”且具有完整的服务闭环的问题上,我们看到了模式创新和突破。

2

史上最复杂的互联网家庭医生产品

京东健康的CEO辛利军,对于医疗行业的痛点,心知肚明。

辛利军对很多人说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爸只是肾结石,检查就去了医院三趟,第四趟才是去做手术。此前每见一次医生,其实就是开一次检查单,做B超1次,约了核磁却还要去别的医院做又1次,结果都出来了拿给医生看,还要约医生时间,还要再确认做手术的时间,还要联系住院手术……我把这些苦恼说给朋友听,他们都说,你是京东健康的CEO了,给家人看个病还这么累,那我们怎么办?”

“所以,那时候我就有个希望,希望京东健康能够为这个行业来树立新的服务流程,不让用户围着医院转,而让医疗资源围着用户转”,辛利军这样告诉当下Tech:“我认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改变医疗资源和病人对接的场景,从而为‘资源围着病人转’提供一种事实上的可能”。

“所以,未来5年,京东健康的家庭医生要服务5000万个家庭。”8月18日,京东健康发布了全新服务产品“京东家医”,作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CEO的辛利军,则为这个战略级的新产品定下了一个中长期目标。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