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受疫情影响,医院、疾控中心等用户的抗疫资源需求增长较快,海尔生物相关的生物安全柜、超低温等产品增长尤其显著,收入同比增长 127%。抗疫物资产品销售量增加,也是海尔生物一季度取得良好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来,为了满足用户智能化、信息化需求,解决用户存储管理痛点,海尔生物坚持物联网科技生态战略,给广大用户谋福利。疫情期间积极通过线上直播、云端体验等方式持续进行用户交互,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及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市场开拓。基于此,海尔生物物联网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52%。
三来,海尔生物在满足国内医疗产品供应的情况下,全力保障海外订单转化,一举拿下巴基斯坦、印度等多个国家订单,加速了全球布局。
财报数据,2020年一季度海尔生物海外市场业务增长提速,收入同比增长92.6%。其中,海外大项目持续发展,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32%;经销业务受益于全球网络体系拓展,同比增长29%,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四来,海尔生物技术“护城河”以及市场地位十分牢固。海尔生物长期从事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备较高的生物安全科研创新实力。而且别出心裁的将低温冷链核心科技与物联网融合创新,创新智慧血液网、智慧疫苗网等场景科技生态,进一步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海尔生物医疗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海尔生物在中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市场占有率为35.8%,以绝对优势位列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总之,在医疗市场时机利好、物联网科技生态战略成效初显、技术护城河等条件下,海尔生物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只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竞争,格力、华为、阿里、百度等巨头,对海尔口中的“肉”虎视眈眈。
医疗器械市场秒变修罗场
医疗器械市场一个明显的变化:入局的互联网巨头越来越多了。
前些年,医疗器械市场还是另一番天地。彼时,普通医疗器械市场传统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占比大,厂商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而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西门子、GE、飞利浦等国外巨头占据。当下,随着海尔、海信、格力等企业的入局,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再有,疫情期间,线上问诊、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AI影像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大显神通,加速了医疗器械市场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也给了华为、腾讯、百度等跨界巨头涉足医疗器械行业的机会。
据新浪医药不完全统计,近期,腾讯、依图、瑞幸、联想集团全资子公司等变更经营范围,新增销售医疗器械。京东、百度、华为、格力等则是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医疗器械I、II类等。
在国内,家居行业“老对手”格力汹汹来袭,董明珠公开表示:“格力电器将投资10亿元在医疗设备领域,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设备。”长此以往,格力和海尔在生物医疗市场必有一战。而且,中科美菱、澳柯 玛超低温等部分国内公司已建立了部分或全温域的产品线,剑指海尔生物医疗低温储存市场。
显然,不远的将来,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海尔生物还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还需注意的是,赛默飞世尔科技、普和希健康医疗等外资厂商,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集中,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广泛的销售网络,在国内外都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是海尔生物全球化布局的有利竞争者。
综上所述,这些年随着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不少互联网企业、传统制造企业跨界布局医疗器械领域,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在疫情医疗器械需求的助推,入局者越来越多,预计疫情过后医疗器械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