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爆发的疫情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还影响了国内各行各业的正常发展。一次又一次延迟复工消息的公布,让很多企业着实苦不堪言,特别是餐饮、酒旅、房地产等行业,不仅流失了春节前后的巨大“红利”,甚至有些企业还面临着破产的窘境。
但事情总是有另一面,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此前在大众视野并不活跃的互联网医疗有了用武之地,活跃度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
那么,在此影响之下,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是否已经迎来机遇期?未来行业又将如何发展呢?
盈利难仍是行业最大痛点
疫情之下,国内主流互联网医疗平台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阿里健康、健康160、好大夫在线等纷纷推出各自的在线医疗服务。一时间,具备专业、及时、高效、便捷特点的互联网医疗迅速升温,并逐渐成为人们在特殊时期就医的有效补充方式。
据披露,截至2月8日24时,阿里健康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近1000万人,累计在线问诊用户超过93万人;医生人均日接诊量100人以上,呼吸科部分医生人均日接诊量在200人以上。
疫情期间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使互联网在线问诊完成了一次初步的用户教育,大部分用户第一次知道在线问诊及其可以提供的价值,也意识到一些基本医疗健康需求通过在线问医生的方式就能够得到解决。
之前,由于人们的传统就诊习惯和对互联网问诊不了解等原因,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培养用户习惯方面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而此次疫情无疑让互联网医疗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得到了不错成长。
但这并意味着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就能扭亏为盈,马上实现盈利。相反,实现盈利对整个行业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如果从当前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来看,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仍采用的是通过砸钱培养用户习惯来换取长线盈利的模式。但是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盈利模式,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盈利周期和运营压力。
曾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远程医疗现在整体面临的困境就是找不到盈利模式,本身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其长周期的盈利特性,3-5年的盈利周期成为必然。”
而在如此漫长的盈利周期下,就使得许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辅助流量带动意义更大。就目前来看,在互联网医疗市场中的头部玩家,要么背靠大树好乘凉,比如平安好医生依靠平安集团支撑,熬过漫长的盈利周期,走向了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
要么依靠其他业务来带动远程医疗,如丁香园的主要业务围绕医生展开,包括给医生提供科研和招聘服务等,同时还开辟了为医疗企业服务的业务,并通过网络营销进行变现。
所以,除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之外,远程医疗企业要实现盈利,还必须要实现医疗闭环上药和治的互通。
而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很难获得高客单价和盈利。因为在医疗行业以往的盈利大头还是在药和治上,诊费占比很少。这就需要企业跟线下医院形成协作,但线下医疗行业不可避免有重资产、回报慢的特点。
盈利的第一副药:左手线上、右手线下
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明显,但其缺点也很突出:无法直接接触病人取得最准确的信息、无法即时处理、无法进行除口服药以外的特殊治疗;特别是无法进行侵入性操作、更不用说手术了。因此互联网医疗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不适合诊断不明、急诊、需要特殊治疗的人群。
而且治疗过程中要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单纯的线上问诊无法完成所有环节。在线问诊如果没有结合有质量保证的线下体格检查、检查和化验配套,本质上只是个兜售药品的工具。
所以,要想互联网医疗有更好的服务质量、更高的满意度,就必须与线下实体医院相互合作,而且在政策层面,也要求互联网医疗机构必须依托实体医院,整合线下医疗资源。
从目前的运营方式来看,互联网医疗模式分为自建自营模式和共建合营模式。自建自营模式是指医疗机构或者区域卫健委托医疗IT公司建设软件平台并提供系统运维服务,自身来负责平台的业务开展。
而共建合营模式则是第三方机构与医疗机构或区域卫健委共同建设和运营互联网医院或区域医疗互联网平台。
从互联网医院运营来看,医院不仅需要提供医生,而且还需要提供IT人员对软硬件设备进行运维服务,需要提供后台管理人员及客服。医生可以实现弹性供给,但中后台的管理人员则相对固定,且IT运营维护和互联网服务并非医院强项,若实体医院自身来运营互联网医院,运营成本肯定会高出许多。
若采取共建合营模式,IT建设和运维、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互联网医院中后台工作,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
并且第三方机构会服务多家互联网医院,让其固定的IT和人员投入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参与共建的医院仅提供医生即可,医生可利用上班时间和空余时间提供线上医疗服务,患者可获得更优质的就医体验。
可以看出,在这两种模式中,只有共建合营模式才能实现各参与方的效率最大化。所以,在未来共建合营模式定会成为主流。
盈利的第二副药:打造生态
除线上问诊、远程诊疗等模式外,互联网医疗领域目前仍在积极探索其他类服务模式,比如互联网+健康管理、网约护士、健康商城、商保服务、聚合支付等来为行业盈利助力。
医疗数据助力新型商业保险产品研发和精准销售,商保发展空间极其广阔。2019 年 11 月,中国人寿联合万达信息,利用上海健康云平台资源,成功研发并推出单病种保险产品——“国寿肺安宝特定肿瘤疾病保险”(简称“肺安保”)。
传统商业健康险产品基本上针对健康人群,针对患病人群通常拒保,或者收取高额保费。而“肺安保”产品根据区域人群医疗数据来开发,让肺小结节人群有机会获得健康险保障。区域互联网平台可以助力新型商业健康险产品研发,而且能协助产品精准营销,实现多方共赢。
以互联网医院和区域互联网医疗平台为入口的聚合支付业务空间,也有望达十亿量级。现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移动支付、银行卡支付已经成为主流,很少使用现金支付。
聚合支付平台则通常整合多种支付方式,实现支付统一管理,而互联网医院和区域互联网医疗平台是其主要入口。聚合支付盈利模式以第三方支付平台返佣为主,目前返佣比例为万分之五,即交易金额1万元,可实现5元返佣。
根据卫健委和医保局的数据,2018年我国医院总收入约3.2万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1.76万亿元,而我国2018年健康险理赔金额约0.17万亿元,由此可知个人自费部分约占40%,即1.3万亿元。考虑到医院收入成长性,若按万分之五的比例计算,每年基于自费部分的返佣规模可达十亿量级。
同时网约护士作为新兴的服务模式,未来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2019 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地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护理服务。随后各地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细则。当地居民可通过区域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网约护士”,让护士及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以健康中山为例,中山市居民可通过健康中山APP预约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进行上门服务,比如为长期卧床患者提供“压疮护理”等。护士每次上门服务费约300元,健康中山运营商每次收取费用的10%作为系统服务费,即每次收取30元系统服务费。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再加上生育率走低趋势,网约护士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目前我国75岁以上人口数目约为6000万人,与养老护理相关的业务空间也呈百亿量级。
结语
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提升空间大,需求潜力足。
据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0.52%已上升到2018年0.85%。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IT占比为3%-5%。与发达国家相比,全国医疗IT占比0.85%都属较低水平。可见我国医疗IT投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发展也有很大潜力,破解盈利难题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