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2年以来FDA通过的AI产品,我们能看到计算类和预警(预测)类的产品占据了据大部分的审批条目。其中的部分产品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商业化进展。
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通过FDA审批的产品仍集中于放射科,心脑血管,而在放射科中,辅诊诊断类产品与非辅助诊断类产品各占一半。
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辅助诊断标签下的产品如Viz.ai、Imagen,这些企业产品的介绍更多强调的是AI的“预警”功能,而非“诊断”功能。现有确认了AI自主诊断的产品,仅有IDx旗下的IDx-DR通过FDA认证。
相比之下,影像重建、参数计算的AI类产品则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通畅了许多。表中的许多企业将AI的定位更为聚焦,如FerriSmart用AI自动分析MRI图像,报告肝脏铁定量结果,从功能上看,这款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软件,似乎与Aritifical intelligence的定义背离,却也更为有效。
国内也是如此,不少非辅诊诊断类的AI产品已经走上了“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或许能在AI的鏖战中先下一城。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IDx、Aidoc等专注于辅诊诊断的先驱。当IDx提交申请以后,FDA也在重新审视人工智能辅诊诊断产品的标准化审批流程,或许在510(k)变革完成前,这条法案还能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上留下历史的痕迹。
文 | 赵泓维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