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级智能可穿戴: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搭一座信任的桥

OFweek医疗科技网 中字

一、医生和患者之间需要一座沟通的桥

一天之中,医生要接诊大量患者,为了提升效率,医生需要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和病人沟通病情。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很强,容易导致医患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障碍既包括患者无法准确理解医生给出的医学解释,也包括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特征无法准确描述。

智能可穿戴测量的数据可以成为沟通医患两端的桥梁。一方面,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作用是辅助诊断,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对疾病进行初步筛查,给出风险评估,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身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就医。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长期监控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此外,对于某些处于缓解期的疾病,在医院检查时容易漏检,而可穿戴设备的长期监测功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避免漏检或者误检的情况出现。

可穿戴设备测量的数据和提供的辅助诊断功能将构筑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着医生和患者,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连接医生和患者,对医疗可穿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于医生来说,数据的准确性是最核心的诉求

数据的准确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设备对病理信号的检测能力,一方面是在日常使用环境下抗干扰的能力。

以心电监测为例,常规心电信号作为生物电信号的一种,强度非常微弱而且易受到外界工频干扰的影响。心电信号中一些关键信号如心室晚电位,信号强度仅为常规心电信号的几百分之一,需要在高规格的屏蔽室中进行。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在精准检测心电信号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滤除外界工频干扰,确保心电数据不被“污染”。

笔者了解到, 国家专利局授权审批了一项PSD滤波算法,根据资料显示,基于其算法可以有效滤除日常生活中外界工频干扰对心电检测的干扰,配合优秀的硬件设计,甚至可以实现在日常使用环境中对心室晚电位的检测。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心电数据的准确性提供更多的保障。

2、对于患者而言,设备智能易用非常重要

智能可穿戴使用时间长,使用者年龄跨度大,因此在设计之初应充分考虑使用者实际使用情况,保证可穿戴设备的智能易用。

曼森伯格的产品经理向笔者透露,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应具备以下几点:产品美观度及舒适性、产品易用性、数据可读性、云端拓展性。医疗级产品设计上要“克制”,不是堆叠功能营造噱头,而要花工夫优化流程,提供可靠易用的产品给用户。

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以其便携性的优势,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疾病的初筛及疾病辅助诊疗,有助于提升疾病诊疗的效率。由于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承载着医生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因此对其准确性和易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