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AI的产品设计与商业逻辑,我们做得与众不同,但可落地盈利

动脉网
关注

四次融资,三次业务升级

2014年前后成立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大多都被淘汰了,而同心医联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这背后与其三次业务升级密不可分:

刘伟奇表示,同心医联的每次业务升级,都是围绕自己当初创业的初衷:当公立医院无法承接所有人的就医需求,同心医联如何帮助解决中国高质量医疗供给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最初的做慢病管理,还是逐渐围绕影像,布局影像中心、互联网医院、线上AI系统等,这些都是在技术和政策发展过程中,同心医联为了解决问题而采用的手段。

2014年创业初期,同心医联最开始的业务是做慢病管理,公司并没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合作医院表达了他们在患者管理方面的问题之后,同心医联就利用网络将患者和医生连接起来,解决随访问题。

但是随着业务的深入,刘伟奇发现,很多医疗上正确的事情,并不代表实际操作中可落地,商业上可获利。比如慢病管理要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这其实是很难落实的,就像很多人知道抽烟有害,但是戒掉的人寥寥无几。

2015年之后,同心医联从长周期的慢病管理业务,转为医学影像在线交易平台的开发,通过盘活闲置的检查资源,去服务患者。

一段时间之后,刘伟奇再次深刻意识到,中国医疗的核心问题是高质量的医疗供给能力不足。

因为缺乏足够的合格供给端资源,所以利用互联网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就无法实现,也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让互联网手段去盘活。

所以刘伟奇认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供给才是医疗创业者需要做的事情。

2016年之后,同心医联开始做重资产,线下建设实体影像中心,搭建标准化运营影像团队,线上建立影像云平台,把全国各地的影像结果集中在云平台上进行诊断。

之所以选择影像专业,是因为与其他的内科、外科必须面诊相比,影像科诊断数字化程度高,可以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检查在线下完成,诊断在线上完成,解决优秀影像科医生缺少的问题。

业务开展之后,同心医联提供了相当多的影像诊断服务,但是作为一家公司营收获利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国,影像中心相比于其他的第三方检验中心估值差距较大,这是因为第三方影像中心覆盖的范围小,资产投入大,天花板不够高。

所以2017年之后,同心医联开始涉足互联网医院业务,重新为患者提供长期的慢病管理服务。利用国家政策红利,打破线下服务范围局限,为患者提供检查、复诊和用药的全病程服务。

虽然同心医联的业务在不断升级,但是同心医联的核心是要抓住现有医疗体系解决不了的医疗需求,并由同心医联来解决。

在此期间,刘伟奇也看到了医疗AI在提供医疗供给方面的能力,于是就组建团队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在尝试的过程中,刘伟奇发现目前AI技术解决不了影像科医生对于单一部位全病种诊断的需求,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人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如果AI技术只是解决影像科医生的问题,那么AI的商业价值很难变现,影像诊断市场空间有限。影像AI应该回归影像科的初心,即帮助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一个患者看病流程是从临床医生到影像检查,再到影像医生诊断,最后是临床医生诊断。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I产品是解决影像医生各种问题。但是刘伟奇认为AI在影像检查和临床医生诊断方面更有价值,而且是可落地的。于是便设计以下的产品思路。

这样的产品设计,一方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断结果和方案,基于此,同心医联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精准治疗,获得患者和医生的认可。

另一方面,在影像检查环节,通过减少药品用量,减少影像检查对患者的伤害,另外,通过提高影像扫描速度提升效率,使影像中心服务更多的患者,使得服务效率超越传统大医院2-3倍。

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产品设计可以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供给。

因此2018年后,刘伟奇决定将同心医联的AI产品定位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服务,以临床为导向,以病种为核心,解决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同心医联在发布会公布的以动脉瘤辅助诊断为代表的30多款智能诊断产品。

另外,同心医联通过线下影像中心和影像云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以积累影像数据并把控数据质量,由自己的数据支撑算法优化;并通过开放式平台整合各类产品,实现对多种疾病的综合性辅助诊断。截至目前,同心医联获取的病例数据已突破1000万。

刘伟奇表示,同心医联数次的业务升级,都是围绕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专科疾病,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让患者愿意在公立医院体系之外,选择同心医联作为解决看病问题的服务方。

而之前看似不相关的业务让同心医联积累了相关的服务和运营能力,比如如何服务患者和医生,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建立标准化影像中心的运营能力等。虽然在具体的业务方面,同心医联犯过一些错误,但是之前的过往造就了现在能提供高效科技医疗平台服务的同心医联。

刘伟奇告诉动脉网,创业之初,自己不是医疗和互联网背景出身。现在同心医联打造线上+线下整合的科技医疗平台,都在不断地扩展我们的业务边界。这个过程中的探索虽然艰难,但是无论业务如何升级,都是围绕提高医疗高质量供给而努力,为解决医生和患者问题而精进。

文 | 王晓行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