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欲上演“新三板+H+科创板”大团圆 亏损累计超12亿却估值达200亿

浑水冷星
关注

君实生物有望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H+科创板”的生物医药公司。

5月6日,此前于18年12月底登陆港股的君实生物公告称,公司将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有望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H+科创板”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是继中国通号、昊海生物科技之后第三家“科创板+H”获得受理的公司。

但从君实生物的业绩表现来看,从成立至今其尚未实现盈利,仅18年就亏损7.2亿元,15至18年4年累计亏损超过12亿元,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强势,投资者热捧,估值高达200亿。

五个月前港股上市投资者热捧 拟又登科

去年12月以来,港股开始允许亏损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君实生物便成为了第五家港股上市的第五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以16.64港元的发行价,IPO共募集30亿港元。公司此前于2015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

从其在港股和新三板的近期表现来看,今年3月以来,公司在两市成交放量、股价连续拉升,累计涨幅都在50%左右。2019年5月8日,君实生物在港股市场报收30.3港元,上涨1.68%,自上世以来其最低点在20元港币,打破了此前在港股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中磐恒已久的破发魔咒。

图|君实生物港股市场表现,来源:wind

2019年5月8日,新三板市场报收34.41元,上涨0.73%。目前按照市值,君实生物在新三板市值约200亿元,名类前茅,仅次于神州优车、合全药业等股票。可见投资者对君实生物的热捧。

图|君实生物新三板表现,来源:wind

根据公司公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在科创板上市的议案,由中金公司进行上市辅导。公司拟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8713万股,募资27亿元,资金将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临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偿还银行贷款等。

在目前尚无实现盈利的业绩面前,君实生物还要登陆科创板,只能靠其目前市值约200亿元来符合第五套上市标准的要求,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亏损累计超12亿 19年1季度再亏3.77亿

虽然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但是君实生物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且有亏损停不下来的势头。2018年报显示,君实生物营收293万元,同比下降94.63%;净利润亏损达7.23亿元,同比下降127.80%,15至18年4年累计亏损超过12亿元。

2019年一季报,公司营收大增至7907.54万元,同比增长达5299.27%。但是其净利润亏损幅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净利润亏损达3.77亿元,同比下降272.53%,以超过18年全年亏损的50%。

图|君实生物近5年业绩,来源:Wind

公司在研发上投入颇多,2016年至2018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1.22亿元、2.75亿元和5.38亿元,呈大幅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临床实验开支及临床前研究成本的增加和在研究人员上的大量投入。同时公司在销售及分销商,2018年去年销售及分销成本达2030万元。

PD-1推动收入暴增 市场竞争巨

君实生物一季度收入暴增,其增长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其首个商业化产品PD-1药物拓益(特瑞普利单抗)的销售收入,此前公司一直没有商业化的产品,收入主要来源于根据收费服务合约所赚取的咨询及研究服务收入。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公司在肿瘤免疫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疾病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拥有涵盖13个在研药品的管线,其中11个创新园由公司自行研发,在研产品管线中有2个创新药物具有成为全球首创药物的潜力。

君实生物的PD-1产品处于国内PD-1类单抗第一梯队,其拓益成为中国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单抗PD-1单抗。

PD-1抗体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新药,不同于手术、放化疗和靶向药,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癌,更安全、更有效,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成为治疗癌症的新方向。据业内人士分析,其治疗效果优秀,适应症广泛和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都显示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也成为了资本追逐和公司研发的重要方向。

虽然君实生物已在PD-1中国市场此抢占先机,但依然还面临着外国医药巨头和中国其他医药公司的激烈竞争。目前,国内医药巨头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和百济神州也有PD-1单抗产品进入申报阶段。而国外医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都的PD-1产品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且以超低定价策略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此前在港股上市之时,君实生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发风险、高资金投入、无商业化产品及市场激烈的竞争。时至今日,目前商业化产品这一问题已经解决,同时公司1季度营收猛增也显示了信心,但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依然存在,同时公司研发及营销的巨大开支造成的亏损幅度还在继续扩大,何时能够转亏为盈还仍需要时间等待。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