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界,基因编辑最大的诟病便在于对伦理道德的挑战。最近,《科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封面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费城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修复了小鼠的一种致命基因突变,而这种基因编辑修改是在小鼠出生前四天进行的,不是在早期胚胎形成之前。
据了解,论文作者研究了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表面活性蛋白缺乏症。表面活性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脂蛋白,他能够降低肺表面张力并使肺功能正常。但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婴儿体内会出现基因突变,其表面活性蛋白出现缺陷,当一旦婴儿出生后,这种症状会导致他们在几个小时候内出现呼吸衰竭。
为此,研究人员尝试在婴儿诞生之前矫正胚胎的这种基因突变。研究负责人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Edward说道:“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指导基因编辑系统靶向呼吸道和肺部的细胞。”
实验中他们将CRISPR试剂输送到羊水中,而不是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从而可以有效且精确地编辑呼吸道上排列的肺上皮细胞。为了验证基因编辑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CRISPR基因编辑荧光报告系统来进行测试,一旦成功,就能在相应点观察到这种荧光色。最终,实验证明是成功的。
之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三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不接受治疗,或仅仅接受对照治疗的小鼠胚胎,在动物出生的6个小时后全部死亡。而接受了基因编辑治疗的小鼠胚胎,在24小时后依旧有8%的幼鼠存活。在出生后的第七天,总存活率依旧为5.7%。
“在妊娠中期到晚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不可逆转的病理症状出现之前就对疾病进行治愈或者缓解,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鉴于许多先天性肺部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和遗传性(表面活性蛋白)疾病通常由单基因突变引起,这些都是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理想候选者。”
当然,这次实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否触及伦理道德的边界线。有评论指出基因编辑的时间是小鼠出生前4天,相当于人类怀孕的28周后,此时的胎儿已可算做比较极端的早产儿,从而避免了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这种基因编辑理论上也不会改变生殖细胞。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基因编辑的方式会给母体带来一定风险。
总而言之,当前的基因编辑实验还是很难规避伦理道德的争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从小鼠身上看到未来人类治愈遗传性疾病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