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结合是医生集团的必经之路?

多肽链
关注

本文根据第三届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大会内容,由《多肽链》编辑修订成文。

医生集团的整体发展现状已经从最开始的模式探索,发展到“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效率的医疗服务”,医生集团如何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去完善就医整体流程”这样的运营层面的探索。

发展医生自由执业之路,就需要强调整体的医疗生态的平衡,用自己优质的技术为患者解决问题,对于中国的广大群众而言,多数人更加信任公立医疗体制。

一方面是医疗支付问题,医保解决掉了大部分患者的就医费用,另外一方面民营医疗机构的品牌化程度不完善,信任程度不过,但民营医疗机构并不等于不优质,也并非高端的昂贵医疗,目前已有很多医生集团已经可以做到在专科范围内技术可以超过公立医院,而且在费用上也做到“优质”。

第三届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大会正式在京启幕,据本次大会主题“技术与模式齐飞,平台共合作并重”分享,目前中国医生集团的发展经验。

大会主要围绕医生集团的发展模式探索、运营机制创新以及瓶颈突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医生集团探索的“先行者”来共同讨论中国医生集团的践行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多肽链》作为大会合作伙伴,参与全称报道分享。

前卫生部副部长曹泽毅教授在发言中感叹道:“中国一直对于医生和健康产业给予高度重视,但想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首先要有好的医生,也必须要有好的医生队伍。”

医生集团为医生提供了一个舞台,极大促进了医生的个人成长,更能发挥和实现个人价值,期待着医生集团能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广大人民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本次联盟主席的龚晓明医生首先回顾了中国医生集团联盟的发展历史,自2016年中国医生集团联盟成立之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员单位已经由成立初期的7家单位,发展至69家单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目前,联盟中医生集团的医生总数已经达到2291位,覆盖脑科、心内、血管外科、妇产科、麻醉科、泌尿科、超声科等62个学科,医生集团以技术帮扶、合作、托管以及自运营的医疗机构和医院已经达到了1600多家。

“领路者”视角

对于医生集团而言,冲在医改的最前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尝试改变中国现有的医疗模式,倾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整个联盟的力量去平衡医疗行业的整体生态,解决“医患不均”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首位提出医生集团概念的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指出:“医生集团最大的发展瓶颈在于人才,筛选条件、培训体系以及目标引导都是人才战略,人才筛选条件时应该根据其决断力、执行力及目标感,人才是最大的差异化竞争力,医生集团最需要突破的瓶颈。

中国第一张带有“医生集团”字号的工商营业执照,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创始人林锋指出:“医生集团由于资产问题,始终如同云彩一般飘在天上,何时才能化为春雨?在落地过程中很多难题需要解决,私立医院的运营机制该如何决定?如何解决定价与收费的合理问题?这是现实面临的问题,医生集团应该用航母战斗群的思路进行布局,才能从外围走出去。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董法廷指出:“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学术研讨基地、价值观统一体系以及文化形成基础,医生集团建立根据地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集团在建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资金问题、审批及人脉问题、人员问题。转型重资产,成本高,风险大,但重资产很关键,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持久性。”

辉薇妇儿医生集团创始人李辉:“医生集团一定要紧跟国际、国内前沿知识,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有自主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科研和学术地位是医生集团技术引领和品牌建设发展的硬道理。”

其中,宇克疝外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集团副总裁鲍宇克医生提出共享医疗时代理念,

并指出:“和谐的医疗生态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医生、医院和保险应围绕患者,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基于这种医疗生态的理解,自由执业医生也应运而生。”

并且实践出优质的医疗理念——SMILE,即,安全、微创、个体化、引领、愉悦,医生集团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医疗中坚力量,医生要坚持从医的初心,医生企业家要合法合规经营,医生创业者要有职业精神和契约精神。

重资产转向

医生集团由“轻”加“重”,是资本投入与医生资源充足情况下的进行落地,其中必然面临出医疗服务之外的种种问题。

作为首家妇产科专家医生集团,沃医妇产名医集团创始人龚晓明也介绍了目前沃医名医的现状,如今,沃医名医独家签约大陆及台湾妇产诊疗领域顶级专家121位,其中89位为集团合伙人,是国内妇产诊疗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并着力打造沃医子宫肌瘤微无创中心,由于子宫肌瘤是妇科第一大瘤,发病率高,是各家医院妇科第一位手术病种,并指出,沃医集团的微波消融、磁波等高端治疗方案,可以在该病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沃医集团将子宫肌瘤的微无创治疗作为了目前的发展重点之一,目前已落地北京、沈阳、上海、深圳等八个地区。

如今已经落地7家线下实体诊所的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创始人路博提到:“医疗服务的商业本质=(医疗效果+服务体验)/交易成本,应该积极挖掘消费级医疗领域,整合专业的整合医疗服务,针对患者需求提供专业、温暖的整合医疗服务。”

马永红医生集团创始人马永红医生分享了如何依托医生集团打造自己的医院,并指出,“在医疗领域不接地气,没有合规的方式支撑,任何理想都只是没有意义的想象而已,在国内,最好的医疗解决方案应建立在优秀的医疗资源和合规的医疗机构的完美结合之上。”

医疗服务一定是以技术为核心驱动,而技术的提供方正是目前仅有的350万左右的医生群体,所以在2014年“医生集团”的引进,也迅速的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目前医生集团也在国家政策大力倡导下趋于完善和市场化,作为医疗服务市场的补充,也在多方努力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面临医生集团的产业投资困惑,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黄反之指出:“现有体系痛点多多、生产要素亟待重构、政策环境日趋良好以及商业体系逐渐完善都是医生集团现有的发展机遇,改良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必须搅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方式。”

医生集团的兴起,正是着眼于最核心要素,即优质医生的流动和辐射价值,在当下时代,医生群体正在逐渐转变为核心稀缺资源、变革的引领者和重要参与方以及潜在的未来整合者。

与此同时,医生集团模式在美国、新加坡、台湾的成功基础,是医疗人才的充分流动和民营机构的高度活跃为基础。

同时重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孙超也指出:目前医疗服务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2B业务,为研发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比如CRO、CMO和医院信息等;另一类是2C业务,为个人提供就医和体检服务。 孙先生强调,服务是刚需,各细分医疗服务垂直赛道受到资本青睐。

双向结合,打造品牌化

在医生集团的实践道路上,不得不提到“互联网化”,利用线上服务,利用新技术去全力打造医生集团的整体IP,要更好的利用线上的资源去发展医生集团的品牌,不断探索如何打通线上线下综合医生团队服务体系。

好大夫创始人王航分享:“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发文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允许在线开处方,对线上处方,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这在将来将会影响到远程会诊、家庭医生及线上复诊业务的开展。”

并指出,在未来远程专家门诊将会成为专家的主要出诊方式,复诊也将会逐渐向线上迁移,另外,医生团队的模式越来越重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