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应用,既能够极大地增加有效的医疗资源,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医疗的人性化程度。而这种发展最重要的社会效益,便是缓解医患矛盾,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而言。实际上,医患间的矛盾,并不一定是因为诊断错误或者治疗失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并没有达到患者的要求,或者说患者无法得到应有的或理想中的医疗资源。而一旦产生这种心理,患者往往就会把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全归咎于医院,最终导致双方的矛盾甚至社会冲突的产生。
从医院的角度而言,医患矛盾的产生,往往也来源于医疗资源无法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事实上,医疗资源常常会因为管理低效和利用不善而产生大量的浪费。例如,美国每年在医疗上的开支接近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超过18%,但是其中近7500亿美元在某种程度上是浪费的。比如,一个手术室是需要日常维护的,即使不做手术,其运营成本也可以达到5000美元/小时。
如果在诊疗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辅助服务和运算安排,不仅可以补充医疗服务的力量,还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就诊效率。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合理地错峰安排就诊和治疗的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排队的时间,也能提高预约和就诊的效率,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更充裕的时间诊治患者。人工智能在医院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许多方面,使得诸如挂号、问路、缴费、打印化验报告等程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目前,一些医院已经安装了自助就诊服务的机器,但是这些机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其用户界面还有待完善。
还有一个特别的方面值得注意。由于平均接诊时间有限,医生们在病历上写下的字迹龙飞凤舞成了全世界医生的“通病”。在病历逐步电子化之后,书写的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但病历上记载的各种描述性语言——有的过于简洁,有的太过啰唆——对于医生后续进行病情查阅、检视或学习参考都非常不便。现在,这类问题有望通过人工智能得到解决。
通过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将医生的口述病历,经由计算机的语音转换系统进行文字处理,从而形成一个涵盖了所有关键信息的树状图。这一树状图可以将所有有用的信息清晰、简洁地总结出来,让患者或其他医生对病理历程一目了然,包括患者有何病史,服用过什么药物,待排查的疾病有哪些等。
人工智能除了为患者提供基本的诊疗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智能陪护来照顾患者,用人性化的温暖言语来抚慰患者,从而舒缓其情绪,加速其康复。这种作用其实是工作繁忙的普通护士很难有时间去发挥的,因此也会成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时的一种独特优势。
目前,人工智能产品已经进入医院管理与服务之中,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与医院管理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虚拟医疗助手,二是医院的智能决策。虚拟医疗助手可以在医生诊疗之外提供辅助性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相当于“虚拟护士”,能够对医院的患者分流起到重要作用,患者也不必非要到医院才能进行就诊的过程。医院的智能决策则旨在将医院决策的过程建立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院运行的智能化程度。目前,虚拟医疗助手的代表性产品主要有如下几个。
第一,Alme Health Coach。这是聊天机器人公司Next IT开发的一款慢性病患者虚拟助理,能够自动帮助慢性病患者规划日常健康安排、监控睡眠、提供药物和测试提醒,甚至可以推导出一些不服从按时服药提醒的患者产生懒惰的原因。如果患者愿意分享这些数据,医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病人的情况,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第二,电子医疗助手(EMA)。这是美国的Modernizing Medicine公司针对专科医生所开发的一款移动版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Assistant)。医生通过该iPad应用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办公、诊断等。目前,该产品已经与Watson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结合,可以通过对病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来提供更加综合的服务。通过EMA,医生可以快速追踪每个病人的医疗数据,从而迅速了解病人的病史,并借助相应的数据分析来判断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三,AiCure治疗监测技术。AiCure是一家位于纽约的初创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一款APP。该APP可以利用面部识别技术来判断患者是否按时服药,患者数据会通过与《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IPAA)兼容的网络实时反馈给医生或研究人员。更为重要的是,AiCure可以通过监测等技术手段提升用药依从性(患者对用药方案的执行程度),还能随着数据的积累而不断优化检测与治疗方案。
第四,Ask The Doctor。Ask The Doctor平台于201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建立。该平台的目标是让患者迅速获得全世界医疗专家的建议。在这个平台上患者不仅可以向医生提问,还可以选择匿名上传完整的病例史,以便于医生提供更准确、成熟的建议。研发者认为,未来的智能助手的发展结果将是远程医疗,也就是说,患者可以不必去医院就诊。研发人员发现,与人类医生相比,“AI医生”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患者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医生在问诊时经常打断患者的病情陈述,相比之下,“AI医生”则更善于“倾听”。而且,患者不用直接面对医生,问诊过程中也允许匿名,这会让患者更放心地告诉“AI医生”自己的敏感问题,医患交流环境也会更加融洽。
在中国,类似的智能医疗辅助技术和工具也在研发之中。其中,由中国企业研发的导诊机器人已经面市,有望缓解就诊高峰时医院人手不足的问题。2017年3月,由科大讯飞公司出品的机器人“晓曼”先后被应用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北京301医院。“晓曼”基于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语音合成等技术,能够进行医院位置咨询、常见病和症状咨询以及常见知识问询等服务,能够减轻导诊人员的重复性咨询工作,实现对患者的合理分流。
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小胖”机器人,则于2017年3月正式入驻湖北武汉同济医院。“小胖”可以实现通过人机对话提供医院的科室分布和就医流程展示、播放医院宣传短片,还能够自建地图自主运动以及进行充电桩充电等操作。需要说明的是,这款“小胖”机器人也被应用于其他用途,在2016年11月曾发生过国内第一起“机器人伤人”的意外事件。不过,这仅仅是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事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功能的加强,人工智能改善医疗环境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
不过,由于既有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习惯的影响,医疗虚拟助理的应用仍然受到了诸多制约。例如,在政策法规方面,由于医疗责任主体不明,监管部门禁止虚拟护士提供轻微疾病的诊断以及对重症的任何建议,仅仅允许其发挥一定情况下的咨询的作用。同时,许多医师也对这些应用质疑重重。譬如,通常情况下,很多患者并不能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病情,也不会用专业的术语对其进行描绘。因此单凭病人自己与机器人沟通,很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偏误。毋庸讳言,人类医师可以有效挖掘出许多病情信息,并在沟通的过程中即时安抚患者,但相较而言,人工智能在长远的发展中可以具备更多的优势。医生们现在所担心的问题也可以随着数据的完善、算法的进步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而得到解决,届时,人工智能不仅能够通晓所有病症知识,具备高效辅助人类医师的能力,还能大大降低医疗成本。
除了医疗虚拟助手之外,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另一个重要应用便是医院智能决策。其中的代表性研发者是美国的AnalyticsMD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初创公司,致力于提供医院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创始团队具有丰富的医疗健康以及大数据处理领域经验。如前所述,传统医院管理由于效率低下,大量医疗资源被浪费,因此,AnalyticsMD试图利用实时数据追踪、分析、预测和优化医院业务,尤其是改善急诊室、手术室等系统的运营。该公司开发的SaaS(软件即服务,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可以从美国政府医疗网站上收集详细的医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从而给医生提供最合理的建议,使他们无须再去反复研究复杂的病例数据,而能够及时地为病人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和服务。
这种服务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医院的管理者随时掌握目前的工作状态和进度,做出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看病的质量和效率,使空闲的医疗资源可以迅速得到利用,避免资源的空置和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医院智能决策系统可以发挥诸多的积极作用,既能够提升病人就医的效率与满意度,又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相应的医疗成本。
无论是医疗虚拟助手还是医院智能决策,都是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改善的具体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