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打通院内外2800多个数据点,这家肿瘤随诊企业已占超8成市场

动脉网 中字

“平均1分钟,就有7个中国人被确诊为癌症,0-74岁累计癌症发病率21.58%。”今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这组数据令人不安。长久以来,癌症被视为“绝症”。确诊后的癌症患者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不是治疗方案,而是存活期。因此,医疗界将“5年生存率”指标用来衡量抗击癌症的水平。今年1月,英国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变化趋势监测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而在日本和美国,这一数据分别为81.6%和66%。

民间一直有“癌症无治”的说法,终身随诊是控制复发转移的规范化医学路径。在2011版《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节》中,原国家卫生部就要求三级肿瘤医院设有独立的随访部门并配置适宜的专职人员,建立随访机制及相关的数据库,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诊预约管理。

易随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切入肿瘤随访领域,运用熟悉的医患关系为肿瘤医院和医生赋能。近日,动脉网专访了易随诊创始人尤江云博士,听她讲述易随诊的发展历程、数据架构和商业闭环。

从天使工程起步,精准对接医疗短板

早前,“中国西部医院管理支持扶贫项目”(以下简称“天使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发起单位是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彼时,易随诊作为执行单位参与项目。天使工程通过培训基层医院管理团队,推动医院管理向现代化转型。在管理培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了我国医院在肿瘤专科建设方面的巨大缺口。

“很多肿瘤患者根本得不到有效救治。”尤江云是医学博士、临床科研方法学专家。她认为,提高肿瘤诊疗水平,一方面要建设院内肿瘤专科,另一方面要完善院外肿瘤随诊。在扶贫项目后期,项目团队加强了肿瘤专科建设,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合作,为197家基层医院建设了肿瘤专科。结项后,易随诊承担起了院外环节的工作,专注肿瘤随诊。

2015年,易随诊的肿瘤移动随诊云平台正式上线。

易随诊医生端APP 图片由易随诊提供

肿瘤科医生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疾病动态,安排患者随诊时间,并远程解答患者疑问。通常情况下,一旦肿瘤患者出院,医生就失去了对患者病情的准确控制,易随诊所作的就是建立医生和患者之间随时随地的联系,用更为独特的视角解决了医院、医生、患者三方在肿瘤后医疗服务上的痛点,让患者不再焦虑,让医生对管理出院服务更高效。

构建“三位一体、互联互通”随诊平台,汇聚真实世界“全程大病历”

尤江云介绍了易随诊的“三位一体、互联互通”解决方案。

第一“位”,随访及大数据科研平台。为随访平台对接医院信息系统,动态采集患者个人信息、就诊资料、检查检验报告等,并利用逐步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将其归置成全程大病历,以标准的样式供医生查询、检索,开展回顾性研究。同时,易随诊平台支持自定义临床研究观察表,便于医生开展前瞻性研究。

第二“位”,医生端APP。医生登录APP后,可以查看历次就诊的所有患者的所有病历,处理所辖患者的日常咨询、安排诊疗,并从海量诊疗数据中发现提高诊疗水平的新思路。此外,易随诊会在医院的支持下组织医生统一培训,辅助他们使用平台功能。

第三“位”,患者端公众号。易随诊患者端有两种登录方式,即患者本人登录和家属登录,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覆盖并精准画像。通过易随诊,患者能够随时向主治医生主诉病情、上传异地就诊资料、预约随诊等。

易随诊解决方案图解 图片由易随诊提供

依托“三位一体、互联互通”解决方案,易随诊实际上打通了患者在N家医院的N次就诊数据,形成了“全程大病历”。对于单个患者而言,全程大病历的数据由2000余种院内数据和近800种院外数据构成。目前,易随诊国内53家肿瘤医院达成合作,其中包括15家省级肿瘤专科医院,20000余位肿瘤专科医生,占据全国124家肿瘤医院近81%的市场份额,运转超过620万个患者数据。

智能数据清洗与安全防护

“最难的是数据清洗,”尤江云说到,“最大的亮点也是数据清洗。”易随诊采集的数据涵盖文本、图像、音频等不同格式,必须通过清洗、匹配,才能够为平台所用。

庞大的体量对易随诊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席架构师龙湘明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学博士,他曾是中国移动研究院互联网与系统服务部的首席架构师,在数据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龙湘明在易随诊的工作是设计数据库结构库结构,进行数据勘误、清洗和标化,这对他来说并不困难。

真正的挑战是设计新的算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处理数据,技术总监刘东旭认为在AI的帮助下,易随诊的数据处理更高效,也更精确。目前,易随诊已经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大核心技术引擎,在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勘误及标准化环节发挥了重要价值。

“我们已经上线并在研发一些基于AI的随诊服务。例如,通过智能电话进行随访,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随访中心的随访效率。此外,AI技术提示医生主动关注具有潜在随诊需求的患者,真正辅助医生更加高效的完成随诊工作”刘东旭介绍说。

另一个与数据相关的工作,就是安全防护。《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明确规定,患者拥有对病历的所有权,医生可以按规定查阅和研究病历数据。易随诊赋能医院,为医院搭建随诊大数据平台,则保障数据安全可谓至关重要。为此,易随诊设计了静态路由,通过隔离卡脱网访问等方式保障数据安全,采用“SLL通道+非对称密钥加密”保障数据通信安全。

易随诊数据安全方案 图片由易随诊提供

目前,易随诊已经通过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安全认证。今年1月,易随诊基于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突破,获得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大数据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联合颁发的“肿瘤大数据研究基地”荣誉称号。

商业模式成熟,尝试从省级癌症中心直接切入

创业以来,易随诊经历过两次融资,目前处于A+轮,准备进行B轮融资。易随诊产品运营副总裁苏双曾在新浪微博做无线端商业化产品负责人,她表示,易随诊在几家省市级肿瘤医院已经完成了商业模式闭环的验证。

苏双认为,易随诊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医患的随诊需求形成了高度契合,一方面,面向医院、医生、患者,在信息化建设、科研服务、患者增值服务环节产生盈利点,并实现多赢;另一方面,面向药企及保险公司,在市场推广及保险控费上面也进行了合作并受到了客户的认可。

目前,易随诊正处于2.0阶段。在1.0阶段,易随诊面向医院,逐个接入,已经在53家肿瘤医院落地。2.0阶段,易随诊选择直接面向省级癌症中心,由上而下覆盖全省肿瘤医院和肿瘤专科,目前已经在2各省探索试点,未来计划在124家肿瘤医院及2000余家综合医院肿瘤科全面落地。

到3.0阶段,易随诊计划与全国各地的癌症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完善153种癌症的罹患、复发、转移评估算法,面向2200万癌症患者提供智慧大病历和防癌平台。

采访临近结束时,尤江云提到,易随诊可能是国内最肯下功夫的肿瘤随诊平台。诚然,易随诊有踏实的出处,走过踏实的道路。动脉网相信,易随诊未来可以为提高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做更多。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