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链的陌路,蓝思科技反弹何时

智物科技评论
关注

中国产业链巨头赢在制造,输在只重制造;赢在成本,输在只重成本;苹果生意,已无钱可赚

文/智物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携一众高管抢在开盘前召开电话会议,向170多家投资机构解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未来战略布局。

早些时候,蓝思科技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全年,蓝思科技实现净利润20.07亿-23.99亿,同比下降59%-51%;实现扣非净利润13.43亿-17.34亿,同比下降70.07%-61.34%。

业绩的大幅下滑,让蓝思科技不得已“临阵磨枪”。

不过,现实并没有如周群飞所愿,虎年开盘的第一天,蓝思科技收盘股价暴跌11.12%,最终收报15.03元,较2021年2月份的最高点41.05元跌去63.4%,市值更是蒸发了超过1200亿元。

中国科技女首富需要寻找新的路径

蓝思科技新年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着实无法让投资者满意,但令人疑惑的是,今年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电子“大小年”,同时其主营业务受全球芯片供应问题影响较小,何况蓝思科技仍然是苹果在中国大陆最核心的供应商之一。

出现类似问题的不止是蓝思科技一家,同为“果链三巨头”的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同样因为业绩表现不佳而近期股价大跌。

这三家公司的共同点在于:深度绑定苹果产业链,通过兼并收购提升产业规模,并以微薄的利润与苹果签订独家供应协议。这种模式让上述公司在市场野蛮生长阶段脱颖而出,但现在却面临着真正意义上的“无利可图”。

或许,曾经风头无两的“果链”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苹果合肥天下瘦”

在2月6日的电话会议上,周群飞向投资机构表示,公司的基本面没有问题,财务健康,净利失速不过是是着眼未来从长期出发所经历的阵痛。

但蓝思科技“着眼未来”的代价,未免有些过于沉重。

2021年初,蓝思科技完成一轮150亿元的定增,泰州园区完成资产交割,按理说巨额融资到手,财务压力减轻,产线产能扩张,同时下半年iPhone 13系列发布,市场需求爆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蓝思科技都理应具备更好的表现。

对此,蓝思科技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在过去一年饱受用电限制、疫情反复、人工成本增加、产业链缺芯等困扰。

但问题是,去年的蓝思科技在营收上却实现了稳定增长,上述原因显然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实际上,如果梳理蓝思科技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就会发现这种“增收不增利”的问题已经存在许久,并且愈演愈烈。

根据蓝思科技2021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报,公司在小尺寸外观及功能组件营收153.32亿元,同比增长37.34%,毛利率为24.84%;大尺寸及功能组件营收30.12亿元,同比增长29.35%,毛利率为18.72%。

苹果赚走产业链的多数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产品或服务的毛利率同比均出现下降,分别为3.73个百分点和4.06个百分点。

毛利率下降的问题同样影响着另外两家“果链”巨头: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

立讯精密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消费电子产品营收同比上涨29.96%,但毛利率却下滑了2.06个百分点至15.78%。歌尔股份的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上涨94.49%,毛利率同样下滑了3.63个百分点至14.41%。

“赚了吆喝不赚钱”,这几乎是中国大陆苹果产业链厂商的真实写照,相比之下,苹果的2021年可谓如沐春风。

在截至2021年12月25日的第一财季里,苹果营收增长了11%至1239亿美元,净利润346.3亿美元,同比增长20%,营收和盈利均创下公司史上单季度新高。

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大中华区”被列为苹果年度三大关键词之一,但这份源自国内市场的红利显然没有惠及到中国大陆众多的“果链”供应商。

苹果“打工人”的困境

在苹果公布财报后,JR Research在Seeking Alpha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苹果再次展示其难以置信的供应链主导地位》,这家研究公司认为,华尔街空头们始终没有意识到苹果与其他消费电子厂商的本质区别——对于供应链绝对的主导权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果链”中,除三星、台积电等少数厂商外,众多厂商的利润表现每况愈下的原因。

尤其对于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厂商而言,“果链”的存在更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

客观来讲,苹果可能是国内手机产业链快速成型的关键推手。

以蓝思科技为例,2015年苹果为论证量产蓝宝石盖板的可行性,曾出资帮助蓝思科技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蓝宝石玻璃产线,尽管后续这一项目并没有在iPhone上投入使用,但对于彼时的消费电子行业而言,大客户出资建设产线的事例几乎闻所未闻。

但随着国内“果链”的成型,这样的红利期也很快消散。

从2019年开始,苹果旗下的供应商开始大肆收购产业链厂商。先是立讯精密收购纬创资通,以第一家大陆iPhone代工厂的身份横空出世,又有蓝思科技收购可胜可利进入智能手机金属机壳产业。

这两桩收购案的背后,苹果几乎是在“明牌操作”,其目的也很简单——限制富士康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对于立讯精密和蓝思科技而言,收购组装厂和金属成形厂只会进徒增运营成本,使毛利率进一步降低。

而在很多时候,“果链”厂商们并没有选择权。更严峻的问题是,苹果对于供应链“科学管理”打破了此前行业内的所有信息壁垒,“果链”厂商们在苹果面前如同透明。

国产创新组合的镜子

有产业链人士曾向《智物》团队介绍,如今的苹果供应链在内卷和内斗当中,已经濒于无钱可赚。一批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华裔管理团队,接管苹果大中华区供应链管理之后,中国本土供应链巨头的苦日子也开始了。

苹果公司的摄像头渗入到了每个产业链公司每个重要环节,成本、效率的管控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当芯片供应受阻时,如果继续增加其他物料入库,势必会下游装机厂的库存压力,此时的苹果就会通过对供应链厂商的产能监测,调整上游厂商的订单。

这套方案代表着当今电子消费领域的最高管理水平,但却让“果链”厂商们不堪重负。

可以确定的是,当下的“果链”厂商们真的需要考虑另谋出路了。

中国品牌无法在高端市场给苹果压力,苹果供应链的日子就好不了

过去,进入苹果供应链代表着股价的保障,代表着整个行业的背书,但从去年欧菲光等34家国内供应商被踢出“果链”来看,苹果也大有摆脱中国大陆的依赖,布局东南亚国家的意图。

中国产业链巨头们的序章该如何展开?或许,只能期待于华为、OPPO、vivo、小米等中国品牌的快速崛起,本土品牌和本土供应链的创新组合,或许可以让中国供应链摆脱利润、地位低微的局面。

比如折叠屏。当全球科技大分手开始,华为公司开始全力扶持京东方等国产产业链,在折叠屏屏幕、金属材料各个环节,华为派出技术团队入驻供应链,帮助其提高技术和良率。

也让各个产业链环节得到了成长,同时,在折叠屏手机这种价格较高的产品上,可以分享利润。或许,这是蓝思科技等产业链巨头的下一步路径。

       原文标题 : 苹果产业链的陌路,蓝思科技反弹何时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