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重组、阿里出局、被实名检举,紫光集团接连遭遇大变局?

财视传媒
关注

12月16日晚,针对近期健坤投资集团对紫光集团重整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公开质疑,紫光集团管理人做出回应。声明中指出,公司管理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职尽责,依法合规开展债权申报和审查、选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审计评估、引进战略投资人并开展尽职调查和投资报价等工作。对健坤集团和赵伟国个人散布不实信息,企图干扰并影响紫光集团司法重整工作进程表示坚决反对,并将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关个人和单位法律责任。

回顾近5个多月来紫光集团的遭遇,可谓历经曲折坎坷。

紫光的变局,还要从今年7月开始说起。

来源:紫光集团公众号

7月9日,紫光集团因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则《通知书》成为公众焦点。《通知书》显示,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作为一个从清华大学校办企业起步且拥有3000亿资产的半导体产业巨兽,紫光集团为何会被债务逼至绝路?对此,外界总结的答案是“吃太多,噎着了”。

据悉,自2010年起,紫光集团先后并购了相关企业近70家。

2013年,紫光集团向中国进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9亿美元,共斥资17.8亿美元对展讯通信实施收购,成功进军芯片产业;2014年,紫光集团又通过海外融资的方式,斥资9.07美元收购锐迪科微电子,拓展物联网芯片市场;2015年5月,紫光股份又斥资25亿美元接手惠普旗下中国业务公司新华三51%股权。通过这三次耗资逾50亿美元的收购,紫光集团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

在这之后,紫光集团并没有停下并购的脚步。借着国家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紫光集团先是拟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大存储器企业美光科技,由于美国严格的审查,最终交易被否。紫光集团又将目光抛向了全球最大的晶圆制造厂台积电,又因牵扯太多问题并未实现。

2016年,紫光集团联合多方组建长江存储,紫光集团占股51.04%。2018年,紫光集团以约22亿欧元收购了法国智能芯片组件制造商Linxens。经过一系列成功或失败的并购后,紫光集团最终还是“扛不住了”,由于缺乏现金流,其发行的“16紫光01”、“16紫光02”等6只债券到期无法偿付。

十多年来激进的资本运作最终导致了紫光集团的债务危机。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团总资产3007.53亿元,总负债2106.86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0.12亿元,货币资金505.55亿元,短期借款357.9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88.83亿元。

到今年7月9日,紫光集团终于被申请进行破产重组。启动破产重整后,广东国资广东恒健、北京地方国企北京电控、无锡国资无锡产业发展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国资联合体、智路建广联合体、中国电子、武岳峰科创与上海国资上海国盛联合体等先后传出有意参与竞购。到了今年10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国资联合体、智路建广联合体在7个候选人中胜出,进入第二轮竞选。

最终,阿里与浙江国资的联合体败北,智路建广联合体脱颖而出。

事情接连不断。正当业界都以为智路建广联合体将顺利拿下紫光集团的时候,紫光集团重整前的操盘手、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突然曝出重磅消息。12月15日下午,赵伟国实控的北京健坤集团发布声明称,本次紫光集团重整方案将直接造成当期734.19亿(未来价值数千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来源:紫光集团回应

时隔一天,12月16日晚,紫光集团迅速做出回应。回应称过去几年中,赵伟国操纵紫光集团频繁通过巨额融资开展境内外并购扩张,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加之经营管理不善,紫光集团2020年爆发债务危机,现金流枯竭,无力偿还境内外巨额到期债务,集团和下属实体企业面临资产查封、账户冻结、融资枯竭等重大风险,企业经营陷入难以维系的严重困境。7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受理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并指定紫光集团清算组担任紫光集团管理人(以下简称管理人)。管理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职尽责,依法合规开展债权申报和审查、选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审计评估、引进战略投资人并开展尽职调查和投资报价等工作。在战略投资人招募和遴选过程中,管理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公平、公正、公开面向全社会广泛招募战略投资人,全程接受法院、债权人等各方监督,及时有效向债权人披露招募进展情况,充分维护包括债权人、债务人在内的各相关方合法权益。

同时,紫光集团表示,就健坤集团和赵伟国个人散布不实信息,企图干扰并影响紫光集团司法重整工作进程,管理人坚决反对,并将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关个人和单位法律责任。

从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到竞购过程中阿里败北、智路建广胜出,再到被第二大股东实名检举,以及公司管理人紧急发布严正声明,短短半年时间,紫光集团不断遭受变局。这个从清华大学校办企业起步且拥有3000亿资产的半导体产业巨兽究竟会走向何方,人们仍需拭目以待。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