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巨头的平价太空旅行之梦

锌财经
关注


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旅行梦想,终于在今年实现。

20日晚21点23分,伴随着巨大的烟尘消散,银色子弹头式的载人舱缓缓打开舱门,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的”梦想实现了。更早几天之前,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抢走了贝索斯“太空旅游第一人”的称号。

超级富豪们都有一个“太空旅行梦”,马斯克也计划在今年9月带领4名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进行一场为期三天的环绕地球之旅。
在美国逐步放开相关政策之后,民间力量的涌入激活了太空的活力,人类对宇宙的疯狂幻想开始逐步成为现实。2014年之后,国内对于商业航空的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同样引发了不少创业者和资本的关注。
或许,我们真的与太空旅行越来越近了。

三大巨头的平价太空旅行之梦
这次太空旅行之前,虽然有4.1万人曾经签署请愿书“不要让超级富豪贝索斯太空旅行结束重返地球”,但不可否认的是,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和布兰森的维珍银河,以及马斯克的SpaceX,一同将人类平价太空旅行的梦想往现实拉近了一大步。

平价太空旅行的追逐,贝索斯和马斯克都曾说过相似的话,即通过火箭的可回收技术制造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更大程度上降低成本、为更多人提供服务。

而按照最理想的情况,如果未来所有的太空飞船都能够重复飞行多次,那么乘客最终就只需要为燃料和座位买单。“发射火箭要像每天航班一样繁忙,每趟亚轨道运输成本能压缩到100美元/磅。”马斯克说。

近半月前抢走贝索斯“太空旅游第一人”称号的理查德·布兰森,目前在“平价”这一步上走得更远,其旗下的维珍银河同样是致力于亚轨道太空旅行的商业航空公司,维珍银河官网显示预计明年展开商业运营,目前已经售出了大约600张机票,平均每张机票为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62万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比起SpaceX和蓝色起源的船票,已经算得上是良心价。比如,蓝色起源的船票竞拍价格为2800万美元,SpaceX的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需要5800万美元,还不包括每晚高达3.5万美元的住宿费。

维珍银河的价格如此便宜,是因为其更像是一张“机票”,乘坐的是一架飞得更高的、能体会到失重感的飞机,而非另外两家的“船票”或者“火箭票”。

在7月11日理查德·布兰森的太空之行中,他所乘坐的的飞行器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被称为新太空船二号的团结号飞机,即理查德·布兰森和同行者乘坐的所谓“船舱”,而另一个则是作为母机的“白骑士二号”飞机。

前半段的飞行升空都是母机“白骑士二号”来提供动力的,简单来说,在前半段中,“船舱”就像导弹一样挂在母机身下,等到达一定高度后,再像导弹一样用自己的动力发射出去,最后到达80多公里高的太空,直到接近卡门线(距离地面100公里,被认为是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的位置,享受一次失重的快感,最后再滑行降落。

而贝索斯的太空之行则完全由火箭驱动,飞上一定高度后载人舱和火箭分离,载人舱靠惯性到达卡门线,再由降落伞降落。

失重感一致,但两者终究飞行动力的性质不一样,蓝色起源的方式只需花十几分钟,比维珍银河整趟近一个多小时的用时快上不少。
但不管怎么样,在商业前景上,它们都有着巨大价值。

被垂涎的商业航天市场

在二十年前,巨头们已经看到商业航天市场里的机会。

2000年,在亚马逊成立六年之后,贝索斯就成立了蓝色起源,其后是马斯克的SpaceX,成立于2002年,再后面就是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在2004年创立。

纵观时间线,会发现这段时间里有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即2003年小布什政府签署的《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的出台。这两个文件将美国宇航局(NASA)的主要工作职能从近地空间的火箭发射等业务转向了宇宙深空探测和航天科学研究。

在这之后,NASA通过商业轨道运输服务等项目,引导、扶持民间商业航空公司,把成熟业务交给民间,自己购买民营的科研和服务,更多的精力和钱花在更尖端的领域。

这把原本由国家政府每年投入巨大却又缺乏竞争的航天行业,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让“鲶鱼”私人资本成功涌入。

这个自美苏冷战时期的太空军备竞赛、冷战结束后逐渐丧失活力的航天领域,终于重新焕发生机。于是美国开始进入商业航天时代。

而据瑞士投资银行UBS估测,未来十年太空旅行市场将达到每年30亿美元的规模。到2030年,全球航天产业年收入有望翻番至8000亿美元。
潜在市场的用户都是净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高净值用户,让巨头们如何不动心?

只是,商业航天的道路并不好走。

被称为当代钢铁侠的马斯克,其创立的SpaceX总共经历过18次实验失败,实验火箭回收时多次爆炸。而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更是多次付出飞行员受伤死亡的代价,比如2007年研发太空船二号时曾发生爆炸,导致3死3伤,2014年10月,“太空船2号”在测试飞行时发生“严重异常”情况,导致飞船损毁,又有一名飞行员当场死亡。

贝索斯本人甚至也亲历危险时刻,在2003年一次德州考察时,出现了空难,险些丧生。惊险逃生后,贝索斯曾提到当时脑子里想到的只有一句话,“就这么死了,真是太蠢了。”

在维珍银河成立的整整17年间,创始人布兰森就投入了10亿美元资金,而公司的总营收每年不过数百万美元,年年亏损都数亿美元,贝索斯每年都会出售近10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用于蓝色起源的发展,而马斯克甚至曾因为SpaceX的资金缺口而濒临破产。

纵然如此,太空商业航天领域依然是巨头们要争夺的,不仅是接近万亿美元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谁拿下了商业航天,谁就可能拿下通往未来一个时代的船票。

以航天产业中的三大应用——通信、导航,遥感为例,5G通信技术的掌握就让华为成为美国制裁的对象,而对宇宙航天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掌握,意味着对智能科技时代基础设施的控制,航天飞行器导航技术可以应用于目前处于风口上的自动驾驶电车,深空探测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智能化。

从目前SpaceX已经实现营收的业务来看,航空运输业务、载人航天业务,以及星链计划(卫星互联网络),向地面上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并以此收费,都揭示了巨头争抢商业航天领域背后的野心。

我国的商业航天

国外的商业航天领域战火纷纷,国内也不甘示弱。

早前,我国的航天领域和美国开始引导、扶持民间宇航公司之前一样较为封闭,但自2014年以来,针对商业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让商业航天领域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产业体系。

比如被称为商业航天元年的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正式提出,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在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里,正式出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的用词。

政策逐步放开,技术人员,互联网企业,民间资本闻风而动。

2016年,猎豹联合创始人徐鸣成立银河航天,主要聚焦低轨宽带5G通信卫星;以星际荣耀在内的6家航天火箭企业,也被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投资持股。去年11月,卫星互联网企业银河航天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将近80亿人民币。

相关资料显示,自2015年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天产业的政策推出以来,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已经从2015年的3764亿元,增长至去年的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

美国逐步放开政策的原因,与1985年后1988年的十年间航天飞机的发射价格增加了85%至9000万美元不无关系,而对于中国,意义也同样重大,民间力量的涌入激活了太空的活力,能够极大的压缩成本,推进人类探索太空的的进度。

我国的相关政策开放不过数年,创新方向围绕着上游的卫星制造、中游的卫星测控和火箭制造,以及下游的卫星遥感和卫星通信。

不过,产业上下游的成熟度远没有想象得高,商业火箭和卫星制造领域聚集了不少创业者,但在商业载人、深空探测、太空站等业务上依旧薄弱。目前主要的变现模式还是卫星服务业,即通过发射卫星来提供通信、网络等相关服务。

毫无疑问,随着未来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大量的资本进入催生出基础科技的升级和革新,或许中国版的“SpaceX”、“蓝色起源”也会快速的冒出。

就像在2018年科学家们发射一颗低轨卫星后首次链接上卫星“WiFi”后登录微信写下的诗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