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者昌盛,进不了华为圈子的企业路在哪里?

车智
关注

北京时间5月18日晚,华为又一次进行了人事调整,刚出任华为云CEO不久的余承东,被一纸调令调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此外,余承东仍为消费者BG CEO。

这是华为汽车解决方案BU在2020年11月从ICT管委会划至消费者管委会后,余承东正式全面接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结合华为智选从2021年4月开始导入汽车单品,这也意味着华为集结了从研发到销售的最强战力,全力攻打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这座百年一遇的山头。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能不能造出有产品力的汽车;

2、能不能有品牌溢价的卖出去。 

当然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行业都适用,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这个领域,华为试图同时去解决这两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又有些不一样。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式是帮车企造好车,而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式是帮车企卖好车。

对于华为来说,全力攻打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这座山头,时间点因为被美国制裁的原因而被迫提前了,攻打的战术动作相信也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从目前的动作来看,华为汽车业务的战术动作随着人员调整到位,已经是基本定下来。至于战略目标,行业人都明白。 如果华为实现了自己的战术动作,对华为来说,是否能够补上因手机业务萎缩的幅度,或者能否更上一层楼。

更重要的是,华为对行业其他参与者的影响,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造好车、卖好车

华为汽车业务的战术动作就是帮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造好车层面,目前,华为合作的品牌包括了赛力斯、北汽极狐,合作的车企还有长安汽车和广汽集团,后者合作的汽车品牌还没有出来。和长安汽车合作的新品牌,可能在月内宣布,和广汽合作的L4级别车型要到2024年才能量产。 

除了上述深度合作的车企外,华为还和其他车企合作,主要是供应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增量部件,这也是2019年首次参加国际A级车展——上海车展定下的基调,做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在两年后的上海车展,再次参展的华为拿出了可量产上车的产品,包括了三电产品、智能驾驶产品、车联网产品等等,同时,还推出了打着华为“HI”标的北汽极狐车型,售价高达40万。只有搭载全套华为增量部件的车型,才有资格打上华为“HI”标。

从这两届上海车展华为展出的产品,体现了华为极强的产品化能力和迭代速度,这也是目前整个汽车行业所缺乏的。百年汽车工业,正式进入华为节奏。随着时间的推进,华为和各大车企合作的新车型,将会陆续的上市。 新车上市后,接下来就是能要把车卖出去,这也是目前华为想做的事情。 

在2021年4月,华为在华为智选商品进驻华为线下店的时候,首款成为华为智选车型的是赛力斯SF5,目前,这款车的订单量过万的成绩让人惊喜,但是,交付日期被推迟到了本月底。

根据《深网》报道,接下来华为还要卖的汽车品牌包括了比亚迪、北汽、奔驰和长安等。其中北汽和长安是目前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比亚迪和奔驰这两个车企和华为合作的细节尚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余承东在华为内部定下了2022年销售30万辆的目标。为此,华为制定了在销售分成方面的政策,华为与车企的分成为销售额的10%左右,经销商能拿到的分成为7%-8%,华为本身的毛利在2%-3%的车价。 华为的销售模式更类似汽车超市的概念,这是一个在国内尚没有成功案例的销售方式,此前,苏宁等家电卖场做过类似的尝试,但最终是没有成功。华为是否能够成功呢?

从目前汽车销售学习特斯拉,逐渐从4S店体系进军商场更贴近消费者的趋势来看,华为智选在汽车销售业务的汽车超市模式,有可能能成功。但,这里面需要趟过的坑也还有不少,包括不同品牌车型不同销售人员、不同品牌车型得配置的展示和试驾车辆成本,以及随之叠加的销售成本,这一笔笔都是细账,算不好执行不到位就会蚕食华为的利润,甚至会亏钱。 毕竟,现在普遍认为汽车销售已经不赚钱了,华为要想在一个不赚钱的环节去赚钱,这个难度还是很大的。

从华为希望和车企的分成是售价的10%,而绝大部分车企的净利润率是不超过10%,这个商务谈判也是极难,还是要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消费者买单。 对于华为来说,造好车和卖好车,最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帮车企造车和卖车,而是在于积累经验。一旦证明了目前的战术动作是失败的,那么,华为将会启动战略动作,三年不造车的承诺很快就到期的了。

合作者昌盛、不合作呢?

进入到2021年,在二级市场,汽车行业的炒作主线就是华为汽车概念。

和华为合作最深的小康股份、北汽蓝谷股价迎来暴涨,尤其是旗下品牌车型赛力斯SF5成为华为智选首款汽车的小康股份,股价更是暴涨超过500%,成为今年二级市场汽车行业最靓的仔。北汽蓝谷的股价,从4月1日到现在也是翻倍的涨幅。 这是和华为合作的车企的好处,在一级市场,则有和华为合作的二级供应商,在得到华为定点后,并且马上拿到高调官宣造车巨头的投资,这个项目也成为了一级市场的香饽饽,想投也不一定能投进去。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对,在半导体行业,就是华为哈勃投过的企业,同样成为一级市场的香饽饽一样,进军二级市场也不在话下,因为华为给钱给业务。这就是和华为合作的缩影,进入了华为的圈子就可以飞天,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华为加持就是最强的支撑,或许能够兑现为业绩。

如果没办法进入华为的圈子呢?尤其是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行业,华为的能力太强了,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话说,就是,一个增量部件就是一个部门,能做出来就做,做不出来就砍掉。这样的竞争模式,加上华为的人力、财力和脑力,以及基础研发投入,成功的可能性太大了。 哪些进不了华为圈子的企业,路在哪里呢?

这个思考尤其在华为4月做了一波北汽极狐华为HI标版本自动驾驶的宣传,号称在2021年底前、在四大一线城市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引发了业界的讨论和思考,都在期待华为的自动驾驶真实表现。 按照华为此前进军的行业,也流传过一句话“华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说法,侧面反应了华为进攻一个市场的强大战斗力,所有的市场竞争,都不会寄希望于没有人做,而是做得比别人更好,这样消费者才是最终的受益者,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当然了,垄断之后就另外一种情况了。

百年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浪潮,在这个百年一遇的机会面前,华为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同样的,还有更多的企业,包括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也投身其中,这是令人兴奋和值得期待的。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