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供应商们“跌跌不休”,欧菲光的遭遇早有预兆

镁客maker网
关注

中国供应链的原生风险

能进入苹果供应链,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意味着天大的风险。尤其是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这一类的消费电子企业。

用一句话总结当下的中国供应链:“忙着享受苹果带来的福利,却没有忧患意识”。

作为中国供应链的典型,欧菲光加入苹果供应链的时间更短,面对风险的意识更差。

首先,他们的客户都是在行业内垄断强势的大品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经过残酷的竞争才能被大客户选择。以手机供应链为例,目前全球的一线手机品牌,类似苹果、华为一只手就能算清楚了,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而苹果、华为却有大把的供应商可以挑选,甚至可以设置账期来拖欠货款,所以对于消费电子供应商来说,他们的客户太少,但竞争对手又太多。

欧菲光被苹果“踢出群聊”之后,国内供应链龙头们该未雨绸缪了

消费电子供应商最大的风险在于容易大起大落,由于技术迭代太快,以至于很容易面临着大客户翻脸的风险,最终被大客户抛弃。这类公司一旦被苹果等大客户踢出供应链,公司就会遇到生存危机。

对于消费电子供应商而言,除非有自己独到的核心技术或者像三星、Intel这样的自有产能优势,很容易就在替换的潮流中被抛弃。

相比之下,工业电子供应商面向的客户则非常多,各行各业都会采购,而相同产品竞争对手又相应没那么多的企业,因此客户能选择的可替代性企业非常少。正因如此,他们很少会有被剔除供应链的担忧。

以晶圆代工厂涨价为例,如果消费类芯片的下游是苹果华为这样的大客户,涨价的话语权不是很大。

而换成工业类芯片供应商的话,话语权就比较大,因为客户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品,一旦上游晶圆厂涨价,那么他们将比较倾向于将涨价传导到下游客户中。并且这些工业类芯片不太需要先进制程,且下游客户对产品的验证周期很长,某些产品生命周期可长达10年以上。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公司依然能获得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就是产业不同带来的利润差距。

总结起来,消费电子供应商客户少,淘汰快,风险高;而工业电子供应商客户多,淘汰慢,风险小;同时消费产品起得快落得也快,工业电子产品虽然回报慢但周期持久。

可惜的是,目前我国苹果供应链依然以消费电子供应商为主,像欧菲光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就被LG、夏普等企业替代。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还是需要增加关键性的核心技术来保证竞争力,否则在不可控因素的影像下,最终只会成为下一个“欧菲光”。

作者:家衡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