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区发布《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规划

OFweek智能制造 中字

2020年8月3日,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规划,规划指出,顺义区致力于打造成首都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实现“十百千”和“三个一批”计划目标。

到2022年,培育“十”家以上北京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重点推进“百”家本区优势骨干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展望到2025年,实现智能制造“千”亿级产业规模,推动重点行业示范工厂生产效率提高50%。

以下为规划全文: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全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制造业发展变革挑战,以建设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为指引,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打造创新发展生态,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形成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产品、供应链管理等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推动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和示范应用,为顺义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对智能制造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作用,激发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发挥政策在资源配置、供需对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需求牵引、系统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新要求和新应用为导向,推动制造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企业建立面向设计、生产、管理、产品的智能制造体系,系统提升制造全链条智能化水平。

3.创新驱动、要素匹配。有效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构建开放、融合、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应用能力和转化效率,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管理服务等领域闭环发展。

4.整体布局、双向提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产业协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业软件,聚焦集成应用,支持细分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迭代升级。

二、发展目标

通过行动计划实施,顺义区智能制造发展基础不断增强,智能制造供给、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发展生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向高精尖加速转变,努力将顺义区打造成首都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实现“十百千”和“三个一批”计划目标:

到2022年,培育“十”家以上北京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重点推进“百”家本区优势骨干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展望到2025年,实现智能制造“千”亿级产业规模,推动重点行业示范工厂生产效率提高50%。

到2022年,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工程

(一)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工程

为树立顺义区重点产业智能制造创新模式示范,面向全区基础条件好、自动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重点产业,培育市级和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京津冀、全国乃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样板。

围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多品种大批量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对接市级、国家级标杆企业评选,以2018年以来企业自主实施的智能化升级项目为对象,分类评选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和推广性强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并给予重点支持。优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积极推动对标并支持申报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宣传推广力度,推动不同类型标杆企业开展交流互鉴活动,有效提高企业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意识和内生动力,提升顺义区智能制造示范效应。

到2022年,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制造优势企业,形成10家市级标杆企业、3家国家级标杆企业。标杆企业之间开展的交流互鉴活动覆盖本区行业内企业达到80%。

(二)企业智能化升级工程

针对顺义区大型企业信息化集成度低、中小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的普遍现状,开展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工程,提升全区制造企业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

分类分批开展顺义区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建立转型升级项目库。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及企业,推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应用,提升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率与综合生产效率,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赋能。鼓励中小企业采用集成化技术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创新,协同推进生产模式与组织方式创新变革,逐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围绕食品、家具、服装等加快制造单元、产线、无人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与建设,推动生产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

到2022年,实施转型升级项目100个,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开展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100家,覆盖本区重点发展领域。

(三)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提升工程

为强化顺义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给能力,充分利用本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骨干企业,引进一批相关领域优势企业,强化制造工艺水平提升,以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和系统集成为方向,实施一批智能装备与系统创新项目。

支持装备制造商升级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自适应等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检测装配、物流仓储等智能制造装备,并推动重点行业应用。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急需的专用生产设备、产线及检测系统,鼓励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用户单位联合研制智能化成套装备。深入推动工业强基工作,持续实施重点领域补短板行动。

到2022年,支持实施30项智能装备与系统创新项目,形成50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创新产品,推动不少于5家企业进入北京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供应商推荐目录,推动不少于2家企业进入北京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

(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为加强顺义区制造业增长新动能,支撑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结合全区产业优势和创新基础条件,吸引北京市、全国及全球优质资源,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结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和要求,以“企业实体+产业联盟+政策支持”联合创建模式推动本区产业创新中心实体建设。支持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功能部件、高精度加工中心及可靠性技术研发、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应用技术研发,实现汽车、航空领域示范应用;支持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开展增材制造新材料研发、增减材工业级3D打印机生产测试;支持复合新材料领域创新中心开展复合材料的设计、仿真及计算,制造工艺研究,材料的性能表征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立足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需求,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自动化工程公司、信息技术企业以及国际知名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软件开发商,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

到2022年,培育建设3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吸引3家国际知名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

(五)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顺义区智能制造研发设计、中试、小试、测试验证等功能型平台,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标准验证以及技术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特色,鼓励汽车、装备、材料、器件等领域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专业研发设计机构做大做强。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采取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基地和小试车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支持国家汽车检测中心、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大做强。支持重点企业、专业实训机构与高校联合建立教学基地、培训基地,借助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智能制造高水平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组建顺义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吸引国际智能制造专业服务机构,支持举办各类论坛与交流,促进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设备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对接合作。对接国内外智能制造行业组织,在智能制造创新服务、资源对接、应用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到2022年,建设制造业中试、小试服务基地5个,检测验证平台3个,吸引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10个,智能制造教育培训、实训基地2家,每年举办3场智能制造交流论坛。

(六)智能制造赋能工程

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云工厂,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制造业赋能升级。

鼓励支持通信运营商和智能制造企业共同推动5G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建设基于5G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提高柔性制造水平和生产过程可控性,重点探索5G在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云化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智能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依托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大力发展细分行业二级节点,鼓励智能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企业间协作水平。

到2022年,建设5G基站1000座,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10个,基于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应用于智能制造的企业达到50家。

(七)智能制造生态融合工程

为实现顺义区制造业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营造智能制造发展良好环境,开展实施智能制造生态融合工程。

依托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政策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企业在设备采购、工艺升级、系统集成等方面量身定制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鼓励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联合设立智能制造发展基金,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向服务化延伸,支持智能制造企业采取“众包”、“众筹”模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意研发,提升企业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级天竺综保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关村顺义园、新国际展览中心的政策优势和功能优势,发展智能制造的保税研发、仓储分拨、检验检测、技术培训、展览展示、融资租赁等专业服务,支撑企业智能化升级所需的综合需求。

到2022年,顺义区智能制造投融资达到20亿元,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与专项合作达到20项。

(八)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工程

围绕顺义区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形成智能制造生态圈。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度谋划本区制造业产业链的合理布局,推动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关键生产配套、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功能性总部等环节在顺义布局;依托与津冀等地共建产业园承载优势,将不适合在顺义发展的一般制造、一般生产配套和一般生产性服务环节在天津、河北等地布局;组织开展京津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企业的对接,加速京津冀制造企业的合作发展。借助北京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园区)平台,吸引德资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联盟落户顺义,推动两国企业共建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加快顺义企业“走出去”步伐,深化与德国等国家的产能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到2022年,推动10个一般制造业项目在津冀等地共建产业园布局,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辐射带动;北京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园区)建设快速发展,集聚一批专业机构和隐形冠军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做好统筹协调保障

设立顺义区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联席会,由联席会办公室负责人担任联席会召集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联席会办公室设在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席会统筹全区智能制造发展,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联席会办公室建立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做好任务落实督导,并定期形成绩效报告。

(二)强化产业政策引导

用好国家、北京市以及顺义区高精尖产业政策,制定顺义区智能制造政策措施,支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产业智能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引进落地等。发挥顺义区4000亿元产业基金作用,设立顺义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支持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保融资等方式融资发展。综合运用政策工具与市场化手段,组织团队诊断服务,实现企业精准帮扶。

(三)推动配套设施建设

严格落实分区规划和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规划建设内容,推动区内产业园区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引领,留足用地空间,完善综合配套。充分利用顺义区现有大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为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开展动态跟踪评估

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健全决策、执行、评估、考核、督办、协调工作机制,按阶段细化、按年度推进重点工程。加强部门间工作联系,及时了解和报送重要工作进展情况。对重点项目、重要建设内容实行“挂图推进”。对当年度慢于计划进度的项目由责任单位作出说明,由相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汇聚高校院所、生产制造、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各方面专家,组建智能制造联盟和专家委员会。组织举办智能制造论坛、行业经验交流会等,扩大顺义区智能制造的国内外影响力。建立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机制,加大对全区智能制造组织推进经验、效果和亮点以及重点技术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提高各领域企业、科研机构、院校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把智能制造组织推进中的先进经验转化为长效常态机制。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