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大“实践”积淀,推动华为“懂行人”人设坐实
从与一汽的深入、有效合作案例来看,四个方面的实践沉淀,已经推动华为成为政企行业领域的“懂行人”,也成为陪伴智能制造前行的“懂行”伙伴,将其剖析、罗列出来,或也能给予制造企业如何选择同路人的参考。
1、“降落伞”规则提供底层实践保障
在华为有这样一个原则:自己造的降落伞自己先跳。
当初与华为合作时,一汽相关负责人被问及原因,答复:华为自身也是一家制造型公司,并率先推进了数字化转型,更能理解一汽的业务需求和痛点。中国一汽数字化部总经理郭永锋表示:“华为自身就是制造企业转型的标杆“。
的确,多年以前,华为已经在技术与自身业务的双轮驱动下开启了数字化转型,完成了一站式体验、场景化服务、服务化平台、多云管理能力、运营指挥平台5件事情,底层ICT基础架构被重塑的同时又满足了业务运作的实际需要。
从成果来看,例如,在华为的制造中心,电压、电流等运营数据可以被挖掘从而及时发现并处理空耗问题;生产线情况被远程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进行远程诊断并指导现场工人排障。
这些基于自身多年耕耘的数字化转型经验,结合发现核心业务场景需求的能力,正在被华为推广和复制到更多制造企业中去。
2、横向、纵向实践推动“自增强回路”
政企行业领域有明显的“自增强回路”现象,即实践得越多,实践带来的回馈就越强,推动ICT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知、经验或者知识技能,最终又使得后续方案落地获得更广泛和深度的认可,“懂行”能力越来越强的回路就此形成。
这种“自增强回路”,从华为的行业实践来看,包括横向的广度,以及纵向的深度两个维度。
前者,华为多年来在服务政企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推动解决方案体系不断完善、适应更多行业核心业务场景的需求。具体到制造行业来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在国内已经服务超过5000家制造企业。
后者,体现在每一个制造案例的合作深度上。
仍然以一汽合作为典型,双方从核心业务场景出发,将一汽的核心能力从机械设计与制造转变到智能设备的软硬件开发上,尝试对企业运作模式、研发模式、制造模式、供应链模式等进行全面、深度的数字化重构。
这种深度改造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由于一汽旗下部分汽车品牌50%的销售线索都来自线上,数字化直接提升了营销与服务能力;又例如,数字孪生技术使得新车研发成本降低、周期缩短;还例如,数字化工厂让产品开发流程和订单交付流程实现打通,为柔性供应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现在,一汽的核心业务后续会逐渐迁移到与华为云Stack共同建设的数字化平台上,一汽众多核心系统都会逐渐被云化和集成,数据与服务得到对接,业务需求的变化可以被快速响应。
而随着双方合作的逐渐深化,加之“新基建”风向下传统制造变革越来越往深处走,今年以来,华为已经深入到了一汽更底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帮助一汽实现智慧运营、节能减排、智能运维等能力的云数据中心项目已经上马,该中心建立后,一汽毫无疑问将获得发展新动能,而华为与一汽也将成功构建一个传统制造升级的“新基建”标杆范例。
可以说,横向和纵向的实践,推动华为在制造领域“懂行”的形象越来越显著。从实践开始滚动、不断强化对业务的理解,这与其他空有技术能力的平台在发展模式上有着本质不同。
3、从痛点出发延展数字化建设体系
只有从痛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制造行业的难处,解决问题并创造更切中现实需要的价值。华为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正是以解决客户核心业务痛点为出发点,攻克最实际的问题、打通智能制造的发展瓶颈。
在与一汽合作中,这种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一汽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大量应用有ERP、PLM等企业管理系统,还有出行服务、车辆远程控制等应用,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后,数据更多、更复杂,原来的本地化数据中心模式难以为继。
一汽想启用混合云模式,但面临公有云与本地数据中心如何实现无缝衔接的痛点问题,最终华为云Stack解决了这一问题,避免了衔接的麻烦。实践中,华为云Stack帮助一汽的内部应用、公有云应用实现非常平顺的迁移。
这种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帮助内部优化成本在40%以上。
华为类似的针对业务痛点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还有很多,而这背后,如果没有长期耕耘和全身心投入,是不可能被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