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这里承接的不仅仅是寻梦人,还有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曾经“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口号让多少初登深圳的来深建设者心潮澎湃,但在深圳以“深圳速度”迅速创造世界城市发展史奇迹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在向外迁移,即便留下也是天天高喊招工难、用工难、生存难。
再回顾深圳制造的发展史,我们发现,迁徙始终与深圳相伴。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制造迁入,梦起1978
1978年夏,中央外派到境外考察的3个巡视组之一返回途径广州时,向时任广东省省委领导的习仲勋建议把宝安、珠海两县设为省直辖市,并发展以建筑材料和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1979年习仲勋再向中央建言在深圳、珠海、汕头兴办“贸易合作区”。
经中央研究决定后,于1980年8月26日以立法形式确定深圳为出口特区,从此深圳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硅谷”造城之路。
刚开始,底子薄弱的深圳只能借助土地、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吸引港资来深发展,后逐渐发展“三资”企业,并将战略重点转向外向型经济;至199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国第一。
这段时期,深圳吸引了西部数据、日立、东芝、富士康等大批外资企业进驻,给深圳带来了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深圳也培养了华为、中兴、长城开发、深南电路等本土品牌,深圳形成了外资企业引领技术潮流,本土企业奋起直追的良好发展局面。
首次大迁徙,成就华强北
深圳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企业迁徙史,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深圳企业外迁,早在20多年前就已开始,也正是那时的迁徙,让深圳走上了第一次高光之巅。
待到1996年,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制造业技术积累,深圳再次扭转战略方向,该年9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动工、1999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宣告深圳制造业开始从引进转向自主发展,并着重发展尖端技术。
彼时,深圳已在通信、计算机及外设、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光电、仪器仪表等领域均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且是全球独有的完整而高效的制造产业链基地。
这从深圳华强北的崛起就可一窥一二。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成本上升,原盘踞于华强北的制造工厂先后外迁,龙华、龙岗、公明等地的制造业随之获得产业升级。
华强北原来是赛格集团、能源集团、石化集团、纺织集团、深圳电子工业总公司等深圳乃至广东的电子产业聚集区,制造业转以后,原有的强大产业底蕴,让华强北很快就得以向零售和电子专营方向发展,万佳百货、女人世界、顺电、华强电子世界等纷纷成立。
到2000年,深圳计算机磁头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微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的25%,程控交换机产量占全国的50%,基因干扰素占全国的60%,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打印机、硬盘驱动器、无绳电话生产基地。
而华强北成为了深圳电子产品的强大集散地,历经华强北兴衰的老华强北程一木回忆:“那几年(2000年前后)的手机市场,全是一片黑压压的脑袋,他们来进货,有零售的,有批发的,还有来看的,满街都是人,火爆得一塌糊涂。”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一朝转折,“造”出7大新产业
作为中国改革开发的排头兵,春江水暖深圳先知,寒风凛冽深圳也首当其冲。很快,深圳迎来设立特区以来的第一次挑战——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了。
这次危机让外向型经济的深圳被当头一棒,欧美客户自身难保,深圳企业订单急剧下滑,薄利多销的加工制造业寸步难行,严重的时候,深圳厂房租金降到了5元每平米,许多一线来深建设者不得不返乡务农。
面对汹涌危机,当时的中国政府只有一个选择——保住制造业!因为只有稳住制造业,才能稳住中国经济。于是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撬动了内需与基建。
借助中央利好政策,深圳市政府顺势布下了7大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
从布局看,此时深圳的服装、钟表、家具、玩具、机械等传统产业不是布局在关外,就是在向关外迁移的路上,关内资源则重点向7大新兴产业让道。尤其是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核心产业,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至2015年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GDP(对比2009年)的目标,华大基因、迈瑞、腾讯、比亚迪都借助深圳新一轮战略调整,开始了自己的腾飞征程。
至2015年末,深圳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00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24家。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总数,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003.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四成。
重心再转移,前海腾空起
深圳的变,不仅在于企业迁来变去,还在于这座城市的战略重心、区域重心的适时调整。
成立之初,深圳背靠一河之隔的香港发展;而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香港已经无法再能满足深圳广阔发展前景的需求,深圳需要下海,需要广阔的海洋经济。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深圳掀起了“前海浪潮”,2011年3月,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对外开放”特征最为显著,“平均三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前海让“深圳速度”有了新的注解。
2015年4月27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合作区”的叠加效应,推动前海加速崛起。
2017年,前海有80多个工地同步在建,一座规划为世界一流的城市新中心初现雏形。自贸区挂牌3年后,片区注册企业从7.39万家增至16.86万家,日均增加80余家,企业数量占广东自贸区比重58.4%,占全国自贸区比重37.9%。
至此,前海成为了深圳名副其实的新中心,完成了罗湖——福田——南山科技园——南山前海的转变。
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深圳前海粤海街道办被誉为深圳最牛街道办,GDP占南山区一半,辖区聚集了被美国“封杀”的华为、中兴、大疆等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多达112家,总市值与杭州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相当,粤海街道办正在扛起抵抗美国科技绞杀的大旗。
而深圳也在一轮接一轮的迁徙中,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十年制造,不如一朝炒房
4万亿经济政策的出台,给制造业带来了空前利好消息,拉动了内需,盘活了经济,但也带来了隐患。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到2015年,深圳房价均相对稳定,给制造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
但这一切在2015年6月15日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代表中国制造业融资平台的A股市场开始暴跌,近半个月股市就血流成河。
但对制造业来说,股市腰斩仅仅只是个开始。当时深圳的土地开发利用率已经接近极限,是中国大陆所有城市中,唯一土地资源抓襟见肘的城市。从股市逃出来的资金无处可去,很快又盯上了房地产,它们钻了中央“去库存”政策的漏洞,没有跑到真正需要去库存的城市,而是一窝蜂扎堆到了深圳房地产市场,而深圳房价就在这一波资金加速下,如火箭般从1.5万/平米飙涨到了7.5万/平米;在南山,房价更是高达十多万每平方米。
在制造业,多少创业者发现,创业多年所赚的利润,竟然买不起当年卖掉的房子,严重打击了制造业的信心。
重要的是,深圳房价变天价,吓退了多少人才,曾经火遍全国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就因为高攀不起的房价,屡被国人拿来戏谑。
用力过猛,差点自毁长城
而真正让深圳制造业步履艰难的,并非房价,而是深圳膨胀的心。
与房价一起飙升的还有深圳国际化之都超级梦想,于是深圳将目标向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金融城市看齐,从2015年左右,深圳一度要去制造业,保留并引进金融服务产业。
过去深圳是新产业代替旧产业,旧产业向周边迁移;而这一次,深圳只保留研发,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其他制造业,都要迁出深圳。换句话说就是深圳的制造业要为金融业腾笼换鸟!
低端制造、中小企业最先被排出深圳,中大型制造业则与政府进行拉锯谈判;深圳的制造业史无前例地外迁,东莞、惠州、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河南等省市成了深圳制造业外迁地。
如果这一政策继续执行,靠制造业起家的深圳将在不久的将来看不到一位产线工人。
所幸,深圳此轮转型升级带来的制造业大迁徙引起了中央的注意,经点拨后,深圳立马意识到自己用力过猛了,没有制造业的深圳根本没有谈金融的资本;迁出制造业政策立马被喊停。
只是,政令一出,覆水难收,制造业逃离深圳的脚步再也停不下来,华为生产手机和Pad的终端总部搬到了东莞松山湖、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大疆科技在东莞买地盖楼、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富士康将生产线移到了郑州和贵州、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霍尼韦尔前往西安……
而这些,仅仅是知名的企业,更多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撤离深圳,截止2016年,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所幸的是,从2016年开始,深圳制造业搬离深圳的速度放慢了。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异认为,深圳在地区创新网络中的定位,应该是“总部+创新研发+高精尖制造”,要将现有科技企业的代表科技创新力的研发部门留在深圳,而不能满足于只是将其总部留在深圳,必须遏止高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迁出深圳的势头。
未来,深圳该怎么迁出新未来
截至目前,每年春节过后,总有一批企业与工人不再回到深圳,相反,更低制造成本的内地,工资已大幅提升,教育、医疗等资源也在不断补足,甚至比深圳强,他们开始选择家乡。
而深圳,虽然制造业外迁,但企业总部基本保留了下来,华为、中兴、大疆、大族激光、汇顶科技等科技企业继续引领深圳的科技创新。
产业布局方面,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仍是深圳的4大传统支柱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布局生命健康、智慧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6大未来产业。
与过去改革开放40多年不同的是,目前的深圳不再是小渔村,已经发展成GDP超过香港、科技水平领先全国的创新之城,深圳的科技产业走向甚至成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风向标。
在如此的高起点新征程下,未来深圳可引入的技术变得越来越少,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可迁入的高技术企业寥寥无几;未来,深圳的制造之路,将从迁入转为自主创新,力争在核心芯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深圳各区产业布局(来源:OFweek维科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