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 | 氢能产业升级加速跑

新材料情报NMT
关注

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氢能产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布局的产业。

5月17日,工信部公示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其中共有15项氢能技术入选。

业内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氢能作为各个能源之间的桥梁,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氢能产业迎来加速跑,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又该关注哪些方面?

氢能: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

当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

在制氢环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2年,氢气年产量超3500万吨,已规划建设超30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72个在建、建成的项目总产能超20万吨/年,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此外,电解水制氢成本稳中有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随着光伏、风电度电成本的下降,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大幅提升。

在储运环节,目前我国氢气的储运主要以20MPa高压长管拖车高压气态运输方式为主,同时开展纯氢管道输氢和天然气管道掺氢的运输方式。氢液化规模突破10吨/天,民用液氢实现大幅跨越。

在加注环节,全国已建成加氢站数量超过35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35MPa智能快速加氢机和 70MPa一体式移动加氢站技术获得突破。

在应用领域,交通作为氢能应用的先导性场景快速发展,工业、储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部分国产化装备竞争力提升明显。

交通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万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和应用市场。

工业方面,氢基化工规模化试点落地,氢冶金技术示范项目开启。能源方面,发电与热电联

产完成重点技术试点示范。建筑方面,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项目在佛山落地。

氢能:发展趋势日渐向好

产业链基本形成,氢能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日渐向好。目前,协同创新的氢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三大氢能产业集群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在关键技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绿氢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速......

协同创新的氢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一是氢能市场投资热度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38家氢能企业进行了47轮融资,如羚牛氢能、唐锋能源、上海碳际、科润新材料、中科氢易等。二是产业布局全面覆盖氢能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先进工艺、基础材料,推动氢能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三是多地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氢能源产业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且开始布局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以及制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重点项目。

三大氢能产业集群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依托区域产业特色优势,聚焦制氢、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及配件、终端应用等诸多环节,形成了覆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体系。二是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逐渐从以燃料电池为主的交通领域向能源、工业、建筑等多领域拓展。

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汇集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苏州、佛山、武汉、成都等地汇集多家氢能企业及研发机构,形成了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在关键技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23年,国内在电解槽、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各项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了大范围的国产化替代,关键性能指标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成本大幅降低,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格局。目前,我国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已经逐步成熟,其中,碱性电解水技术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已能够实现大规模制氢应用,国内已实现兆瓦级制氢应用。

绿氢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速。当前,多地出台政策文件,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国内多个兆瓦级绿氢示范项目投产投运,电解槽装机量高速增长。据测算,碱性电解槽、PEM 电解槽价格有望大幅下降,叠加可再生电力价格的降低,到2030 年,国内各地绿氢制取成本有望全面低于35元/kg,内蒙古等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望可降至17.64元/kg,推动绿氢全面开启商业化、大规模应用。

氢能:产业升级仍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氢能全产业链已取得诸多突破,产业发展仍受到部分关键问题掣肘,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用氢价格仍处高位,实现绿氢就地消纳仍需努力。从产业分布来看,国内氢的产、用空间分布存在天然错配,可再生能源集中在西北、东北等地区,而用氢场景大多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供需之间的错配造成了部分地区氢源紧张,氢价高企。

考虑到氢的长距离储运效率低、能耗损失大,因地制宜扩大氢供给,在西北地区推动氢电耦合、氢化工等一体化项目落地,实现绿氢的大规模制取和就地消纳仍需各方努力。

大规模储运技术有待突破,储运成本急需降低。当前,大规模储运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氢主要以气态、通过长管拖车为主,而长管拖车仍以20MPa的1、ⅡI型瓶为主,单车运输氢气量260-460千克,储运成本高、效率较低。从储氢密度、轻量化等角度出发,轻质III、IV型瓶高压储运的优势更为明显,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实现IV型瓶量产,我国在此方面仍需更多技术突破。

基础设施仍需升级,输氢管道布局急需顶层设计。当前,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国内仍面临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足,加氢排队时间太长的问题,仍需要加大投入,在用氢难的地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输氢管道方面,管道作为输氢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国内输氢管道总长度仅为几百公里,管道建设主要依赖中石化等国有企业,缺乏顶层设计和区域规划。

专项政策仍需出台,氢能多场景应用仍需专项政策激励。近年来,各地方积极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截至目前,氢在多地仍参考危化品管理,为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氢运输和应用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小结: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连已基本形成,发展趋势也日渐向好,但仍有挑战需要克服!各企业应突破多重挑战,助力产业升级加速跑,探寻商业落地途径推动氢能行业发展进程!

参考:《氢能产业“加速跑” 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氢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 推动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

       原文标题 : 资本 | 氢能产业升级加速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