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萍院士:未来十年将迎来氢能重要机遇期

角马能源
关注

9月2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示范期暂定为四年。从其支持方式来看,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核定并拨付奖励资金。

从政策思路来讲,中央财政希望通过对新技术示范应用以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给予奖励,加快带动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在近日淄博举办的“2020中国氢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主任彭苏萍表示,“从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思路来看,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

氢能产业战略的顶层设计已酝酿多时,究竟面临哪些桎梏有待突破,各地在这场氢能竞赛中又具备着怎样的规划和特质优势?

核心技术待突破

随着全球对氢能产业发展愈发重视并提出大规模商业化的发展路线,甚至部分欧洲国家将氢能作为疫情期间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同样提高了对氢能的重视程度,2019年氢燃料电池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氢能被纳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隆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红会上表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大力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汽车企业、燃料电池供应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热情高涨。

氢云链数据显示,2020年1月-7月,中国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其中有5个项目投资达到百亿级别。

彭苏萍认为,从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背景来看,目前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压力巨大,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实现CO2近零排放是能源工业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需要大幅储能调峰,分布式供电是集中式供电的重要补充,汽车需求量快速增长,环境压力逐渐增大,迫切需要突破能源关键技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从国外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动态来看,全球“纯氢”产量7000万吨/年,主要用于化工精炼、合成氨等领域,交通领域消费量不足0.1%。含氢气体的氢消费量4500万吨/年,用于合成甲醇、直接还原铁等领域。氢的来源:76%天然气制氢,23%煤制氢,1%水电解制氢。

我国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一是我国拥有丰富的氢能基础,氢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制氢技术完全可支撑我国中远期氢能发展的愿景;我国是世界第一制氢国,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随着地方政策纷纷出台,区域骨干供给网络雏形显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主任彭苏萍

但是与国外的差距或者瓶颈仍不容忽视,“卡脖子”技术分布在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亟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储运技术存在短板,相关核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彭苏萍指出,“氢能基础设施发展之后,包括制氢设施、氢能储存与输送设施、加氢站布局及氢安全辅助设施;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与美欧日韩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储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监测测试装备有较大追赶空间。”

总而言之,他认为我国在氢能核心技术能力、关键装备、标准体系、技术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正在展开的氢能竞赛

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氢能产业投资风起。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武汉市出台首例《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以来,已有包括北上广、四川、安徽、山东等30余个省市级的氢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氢能委员会主任张真表示,我国氢能发展历经多轮起伏,已迎来商业化拐点。我国是产氢大国,贡献了全球34%的产氢量。中国氢能在储运及加氢站方面,高压气态车载储氢较为成熟,加氢站呈现集聚效应,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从全球看,美国、中国、日韩、欧洲等主要国家地区过去五年的市场稳步增长,但从行业本身或从与电动车的类比来说,均未达到预期,主要是由于产业存在瓶颈,但是仅仅依靠补贴是无法打造国际知名的民族汽车品牌的。”张真向记者指出。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向东介绍了山东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山东省在氢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发展,目前我省已建成加氢站7座,研发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245辆,开通公交车路线10条,运行总里程超过200万公里。”

据介绍,山东省下一步将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发展氢能源产业,一是着力提高制氢储备及相关技术能力;二是着力提升燃料电池的技术突破;三是着力发展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建造发展;四是着力探索交通港口与不同场景的应用。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向东

《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发展路径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其亮点有:一是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健全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三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四是支持先行先试。

以淄博为例,淄博依托齐鲁石化、东岳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凭借国际领先的离子膜、质子膜、陶瓷膜等多项关键技术,与氢能行业巨头美国空气化工、德国林德集团以及中科院等企业、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开展氢气制、储、运、加及相关设备制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等业务。

对于我国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彭苏萍认为,“应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包括释放氢能发展体制活力、构建氢能多元供应体系,积极扩大氢能消费规模、加快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统筹协调全产业链发展、拓展氢能发展国际空间。”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中,他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布局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关注氢能发展新增长点,预先谋划国家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路线图,推动大氢能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明确国家氢能主管机构,明确国家能源局为主管机构,成立全国性一级氢能协会;

三是组织实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领域科技攻关,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规模实验数据收集技术改进经验积累等阶段积累基础研究数据和工程示范经验;

四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明确技术发展路线,集中突破氢气的制备和储运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氢燃料电池的分布式能源加气站等技术装备国产化;

最后要积极探索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商业模式,获取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引领全球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重视和挖掘氢作为能源和储能介质的价值。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