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氢战略”,一点不轻!

BusinessCars
关注

都说汽车行业市抱团去暖,但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群来说,他们简直是生在一起,长在一起。

最近,“抠门”的李想为了营销又蹭上了大众,大谈技术路线孰优孰劣。其实,不管是插混、微混、纯电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论环保二字,估计谁也比不过氢燃料电池汽车。

目前,除了日本、现代、本田外,全球范围内玩“氢”的不多,反而中国市场上却有一种星罗棋布的味道。除了几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有企业,像长城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着自己独立的氢能源研发公司,不少地方企业还涌现了氢能源科技大佬的公司。

9月13日,上汽集团正式发布首款燃料电池MPV 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并同时宣布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

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及工程服务的高科技企业)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 以上。

政策催熟剂

在发布会现场,有媒体觉得很突然,为什么要在这一时期疯狂强调氢燃料电池汽车呢?

长期关注氢能源产业的读者一定对下面这则政策不陌生。今年4月底,工信部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氢燃料电池补贴迎来剧变。

《通知》中对燃料电池车的资金鼓励将由全国范围,缩小集中到“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这个政策的颁布,就意味着氢燃料汽车的普及将不再漫天撒网,而是做到“有的放矢”,这个就能对此前因配套不足,出现的公交线路无法运营状况将作一定的控制了。

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9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分了2个阶段,三年和五年的规划,分别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和产业链产值上制定了目标。

并表示在2023年前,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85亿元;2025年前,培育5-10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万辆,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

此时,上汽集团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要知道上汽集团已在燃料电池领域开展了近20年的研发经验,做了充足的技术储备,积极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并在国内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的商业化应用。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表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和全球能源领域都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崛起,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他们这个发布会,开得甚至有几分“炫耀”的意味。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上汽于2001年就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近二十年来,上汽累计研发费用超过30亿元,已获得511份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

上汽旗下捷氢科技,已掌握从电堆核心零部件开发、电堆集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到动力系统集成、整车集成的完全正向开发能力,并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其推出的PROME P390燃料电池系统,在各项技术指标已经接近以丰田、现代为代表的全球水平。

“堪比丰田”,也是在技术分享中被提及得最多的一句话了。

“合作共赢”的氢能源产业

于是,在新一轮的政策刺激下,上汽集团也有了文章开篇的恢弘计划。“十车、百亿、千人,万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万辆的概念。

在前面一系列宏大的计划下,最后落地的只有万辆汽车,不免让人听上去有些头重脚轻的意思。就目前而言,全球各单一市场中,除了日本和现代外,没有一个地区产销超过万辆。与燃油车不同,“万辆”就相当于规模,相当于市场地位。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氢能源汽车产量约1.06万辆,其中乘用车7,578辆,商用车3,022辆,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地区。其中,国内氢能源汽车产量3,022辆,其中氢能源客车产量1,340辆,相比2018年增加630辆,氢能源货车产量1,682辆,相比2018年增加773辆。

不得不承认,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不管发展到多高的水平,想要推进真的是堪比登天。在发展了这么多年纯电动汽车后,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没有跟上,充电桩的普及成为纯电动汽车前进的最大阻碍。

目前,在上海现在可行的加氢站仅仅2座,一座在嘉定,另一座在奉贤。因为加氢站的特殊性,在储氢、运氢等流程还没有做到相对足够安全时,是不会走进市区的。

曾外媒报道,在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郊外的一座合营加氢站于当地时间2019年6月10日发生爆炸。该起事故并未造成人员直接伤亡,但爆炸冲击波巨大,致使加氢站附近的两辆非燃料电池汽车气囊被触发弹出,造成两人受伤。

由于加气网络瘫痪,丰田汽车与现代汽车同时宣布,在事件调查结束前,将暂停在挪威销售氢能源汽车。尽管最后找到了事故的确切原因,但在当地消费者或是居民眼中,对于氢能源汽车与加氢站都会有着不小的抵触情绪。

用户心理也决定了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局限性,其应用场景只能趋于简单,在封闭的环境重复单调的路线。

为此,上汽集团也正是以此入手,联合宝武集团、上海机场集团、上海化工区、嘉定区一起打造中国“氢友团”,积极参与“长三角氢走廊”、“长江经济带氢能生态圈”等平台建设。

都说汽车行业市抱团去暖,但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群来说,他们简直是生在一起,长在一起。从最源头的电池研发生产,到整车落地,再到应用场景配套设施,氢能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生态圈。

今年6月份,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北京亿华通、丰田等六家拥有相同理念的公司于今日签署合营合同,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在中国开展能为构建清洁环保的移动出行社会作出贡献的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工作,以丰田和亿华通为主,由各公司共同出资。

大概率是,丰田和亿华通出技术,四家汽车企业给钱享受成果的意思。可以看到,这中间并没有上汽。如今,上汽自己跳出来发布了一个庞大氢能源战略,又会将这个市场带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END-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