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最近一股氢能投资热潮的涌来,一些国际气体巨头由于与国内企业的频繁合作而进入我们的视野当中。
截止2018年底,全球共有369座加氢站。其中欧洲152座,亚洲136座,北美78座。这些加氢站的落成,据统计,其中60%由Air Products公司、Air Liquide公司和Linde公司建设。这些公司主要负责站内制氢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或外供氢气的制备、运输和储存,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向承担加氢站建设的能源公司提供稳定、可靠的氢源,并保证氢气的品质能够满足车载燃料电池的要求。这些企业具有如下特征与优势:
一、具备氢气生产、净化、储运到加氢站设备的完整技术储备和经验。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气体化工公司,他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气体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他们还能提供加氢站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主要气体公司如法国液化空气公司、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德国林德公司均能够提供针对汽车、巴士和叉车的不同压力型号的加氢站设备。美国空气化工公司在1993年就建成了第一个加氢站,拥有与氢气供应和分散技术相关的大量专利组合。中国最早的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便由林德建造,林德拥有加氢站核心专利,凭借其离子压缩机和低温泵技术实现了行业领先地位和成本优势。
二、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氢能源项目中。这些国际性的工业气体公司都拥有全球性的视野和战略布局,在加氢站的业务方面也不例外。成立于1902年的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世界各地安装了100余座加氢站,其中有40座是该集团自己投资和运营的,这些加氢站分布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阿联酋等地。
三、通过开展广泛合作的方式开展加氢站建设。每个国家和地区加氢站的建设都是一项从零开始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形成合作性联盟可以加速前期项目建设的步伐。2013年9月,在德国,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与戴姆勒集团、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法国道达尔集团、德国林德集团共同宣布,启动一项名为“H2 Mobility”的计划,增加德国高速公路加氢站数量。在这个由气体、能源和汽车公司组成的联盟的努力下,德国目前的加氢站数量已经达到了72座,成为了全球拥有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国家。
四、对外投资氢能初创公司。虽然这些公司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专利技术,但他们没有停止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发现,并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到新技术的发展当中。法液空就通过其风险投资子公司ALIAD投资了一些储氢技术的公司,如Hydrexia(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子公司)、McPhy Energy(一家年轻的创新型法国公司)和Ergosup(一家法国初创公司),ALIAD公司在这些年轻创新公司中持有少数股权,此外他还持有最近被康明斯收购的Hydrogenics公司的部分股份。在中国他们似乎也在进行着相应的布局。
相比之下,我国石化和煤化工企业介入氢能和加氢站业务较晚,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目前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混输氢、加氢站运营建设等方面尚缺乏经验。而氢能正处在导入期,整个产业链流程长,上下游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风险很高。这些国际气体公司都是我国石化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些化学气体公司一直在参与中国的加氢站建设工作,但从去年开始,这些公司与中国相关企业在加氢站方面有了更加频繁的合作。
迫于环境和能源的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寻求转变。目前,我国山东正在积极开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而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则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也成为山东省内兖矿集团、潍柴集团等向氢能布局的一大动因。在2019年1月,兖矿集团月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济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依托兖矿集团煤气化制氢技术和氢资源优势,发挥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氢能源基础建设和运营经验,开展创先合作。
而在我国煤炭第一大省山西地区正在进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山西的“煤老大”们也正在积极从煤炭向氢能转变,近半年已经有首航节能、国新能源、美锦集团、阳煤化工等企业积极探索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发展。据专家介绍,这些煤化工企业虽然在寻求积极的转型,但不少企业却还未准备好,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潞安作为一家传统能源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快现代煤化工集群发展。其中,与美国空气化工公司合作建设氢气提取装置,同步推进了氢气储运和加氢站建设;引进了德国阿斯彭斯公司技术建设氢燃料电池生产线,同步开发了焦炉煤气提取超纯氢气技术。
2019年6月30日,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新增“氢燃料生产、储存、运输、液化”条目。据业内人士分析,新的投资目录将有利于国外气体公司在国内的进一步布局。中国未来氢能的发展似乎还离不开与这些国际气体巨头们的深度合作,借鉴国外的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发展经验,也有利于推动氢能技术产业化进程,确保技术竞争力。
文/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