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力巨擎”如何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

OFweek氢能网 中字

6月28日,康明斯公司在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宣布,它已达成协议收购一家开发和制造燃料电池模块和制氢设备的公司。

总部位于哥伦布的康明斯是一家全球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和电力系统制造商,目前正通过收购Hydrogenics Corporation进军电力系统市场。康明斯已同意通过一家全资子公司以每股15美元的现金收购Hydrogenics已发行的股份,价值约2.9亿美元。

通过此次收购康明斯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电力能解决方案。康明斯电力业务是康明斯全球四大业务之一。也许是目前欧美各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强烈需求,使康明斯将目光转移到了氢能发电领域。

Hydrogenics在中国市场与吉利汽车、亿华通和雪人股份等企业都有合作,并且合作多集中在车用燃料电池方面。而电解氢方面,最近Hydrogenics获得加拿大液化空气集团的订单,用于为制氢厂建造和安装20兆瓦的电解槽系统。该制氢厂预计于2020年底投入商业运营,每年产氢接近3000吨。

康明斯目前还未透露进一步的打算,在收购完成之后会公布它与Hydrogenics之间的具体合作方案。事实上,康明斯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电动动力的研究。在2017年,除Aeos纯电重卡亮相外,康明斯还宣布在2018年~2021年期间投资5亿美元专用于电动动力研究,之后还完成了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三次并购。

而在重卡领域,康明斯将终极解决方案确定为燃料电池,同时还认为燃料电池在固定能源应用上比天然气更具经济性。康明斯在漫长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开始付诸行动。2018年康明斯加入了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随后的2018年10月,康明斯与哥斯达黎加Ad Astra公司合作开发N’yu'ti燃料电池公交巴士,在使用38公斤压缩氢的情况下,行驶了200多英里。

但这并不意味着康明斯会认为柴油发动机会被很快代替,康明斯认为柴油发动机还会长期存在,而且是最多应用市场的首选动力。中国另一“动力巨擎”掌门人谭旭光也有着同样的观点,今年两会期间,他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未来30年到50年,柴油机将不可替代。”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

在本周,中国氢能联盟《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在山东潍坊潍柴集团发布。在发布活动致辞中,谭旭光表示,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升级是时代趋势,潍柴牵头承担科技部氢燃料电池产业化重大专项,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氢能发展“山东模式”。

与康明斯类似,潍柴也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巴拉德,而巴拉德在燃料电池领域也是造诣颇深。2018年9月,潍柴动力拟投资1.63亿美元(约11.12亿人民币)收购巴拉德19.9%的股份,成为巴拉德最大股东,占董事会席位9席中的2席。与此同时,双方确认将成立燃料电池合资公司。今年5月2日,巴拉德对外宣称,已与潍柴巴拉德合资公司达成价值4400万美元的协议,将向后者提供基于Ballard的下一代LCS堆栈技术的燃料电池产品和部件用于模块组装。以支持潍柴为中国商用FCEV供应至少2000个燃料电池模块的初期部署。

潍柴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合作并不止巴拉德一家。在收购巴拉德之前的2018年5月,潍柴动力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供应商英国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Ceres Power)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潍柴动力拟投资4000余万英镑认购Ceres Power新发行的部分股份,认购完成后持股比例达到20%,并携手Ceres Power计划在中国潍坊成立合资公司。由于启动温度等条件的限制,SOFC在车用领域的应用极少,目前尚不清楚潍柴在SOFC方面的进一步动作和部署。

此外,在2017年11月,潍柴动力还与德国博世在德国斯图加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共同合作开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事实上,博世也是燃料电池的坚定支持者,不过目前看来,博世已经在中国独自开始了燃料电池的研发工作。2019年5月博世在中国上海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对外表示,博世新成立的“燃料电池移动解决方案”(Fuel Cell Mobility Solutions)事业部门也已开始运营,并将在中国无锡设立燃料电池技术中心,以2022年为目标,推出具有推广性且价格实惠的聚合物燃料电池系统。

与康明斯和潍柴不同的是,博世似乎在燃料电池领域有更多的“实战”积累经验,博世一直在与美国尼古拉汽车(Nikola)合作研发燃料电池卡车。博世定位自己为系统供应商,并已拥有丰富的卡车和乘用车燃料电池部件产品,其中包括集成控制器的电子空气压缩机和带传感器的控制单元。而在2018年3月,博世主动放弃生产电池转向燃料电池领域,并加速了其在燃料电池领域的步伐。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德国汽车供应商博世表示,已经与瑞典燃料电池组件生产商Powercell达成许可协议,将共同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用于重型商用汽车。

与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翘楚者”合作成了传统汽车领域制造商们向新能源转型的上选方案。虽然向新能源的转型意味着高昂的研发费用和未知的盈利收入,但拥抱多元化的动力解决方案似乎才是迎接未来的最佳选择。

文/钱海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