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实现运输100%使用氢燃料 氢能委员会的目标虚幻吗?

OFweek氢能网 中字

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近期官网首页登载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该组织宣布称,计划到2030年,将在不同运输方式中100%使用氢燃料,实现脱碳。

氢能委员会理事会联合主席Benot Potier呼吁各国政府,建立全球联盟以及必要的监管框架,以协助这一承诺达成。Benot Potier强调,交通运输只是他们在氢能源领域的第一个目标,后续其将在更多单元发挥积极影响。

2017年1月,13家全球性企业在达沃斯联合发起成立了氢能委员会,目的在于推动氢能源发展和商业化运作,确保政府、车企、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消费者间能够通力合作。

尽管成立时间不足两年,但氢能委员会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和巨大号召力,以及当前国际能源转型发展趋势,却让“2030年运输领域100%脱碳化”的目标变得凝实、可期。

迅猛发展的组织力量

尽管从诞生年份来看,氢能委员会尚且十分稚嫩,但其在氢能源领域的分量、投注的手笔以及成长速度却不容小觑。强有力的组织后盾将为其交通运输领域的脱碳目标提供全面支持。

氢能委员会的初始成员阵容强大,包括了宝马、戴姆勒、本田、现代、丰田5家车企,以及法国液化空气集团、阿尔斯通、英美资源、ENGIE、川崎重工、壳牌、林德集团、法国道达尔,共计8家能源公司。

成立之初该委员会的联合主席由法国液化空气集团CEO Benot Potier和丰田汽车董事长内山田竹志担任。

发起成员们表示,在未来几年将加速对氢气和燃料电池领域的投资,投资额约达14亿欧元/年。

2017年12月,氢能源委员会发布了全球首份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作为重要的能源结构转型方式,氢能源能够催生约2.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并同时创造3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氢能委员会在报告中预计,2050年氢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占比将达到约 20%。需求层面的验算结果显示,到2030年全球需要提供1000万辆至1500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及50万辆燃料电池卡车行驶所需的氢气。

伴随国际能源趋势调整以及氢能委员会展现出的实干作风,大量国际优质的行业利益相企业被吸引加入其中。2018年至今,国际氢能委员会已连续两次公布新增成员名单。

有影响力的参与者从各地区以及产业链环节进入,展现出对氢能发展与部署的强烈兴趣,并成为推动氢能应用的新鲜动力。

2018年3月,3M、博世、中国能源、长城汽车、潍柴、JXTG新日本石油能源作为指导成员,与海克斯康、丸红、麦克菲、Nel Hydrogen、荷兰孚宝5家支持组成员,共同加入了氢能委员会,长城汽车也成为进入该委员会的首家中国车企。

2018年9月,国际氢能委员会再次公布新近加入成员名单,其中包括8家指导成员:空客、空气产品公司、康明斯、EDF、庄信万丰、KOGAS、中石化和蒂森克虏伯;6家支持成员:AFC能源、三菱重工、Re-Fire重塑科技、三井住友银行、住友公司和南加州气体。

实际上,紧紧围绕在氢能委员会等团体周围的能源、工业气体、汽车原装设备等行业相关提供商们,同样期待着利用潜在庞大而迅速增长的氢能源市场,实现自身转型。

据称,当前氢能委员已汇集52家行业领头公司,拥有380万个工作岗位,汇集了来自11个不同国家高达1.8万亿欧元的营业收入。仅20个月的时间,氢能委员会的规模已扩大2倍有余。

氢能源成为脱碳转型展望

环保和能源危机的多重压力下,进行能源系统变革已成为全球共识,可再生能源的低碳电力将成为首选的能源载体。

今年9月,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能源转型技术展望系列报告—来自可再生电力的氢气》称,预计2050年,全球终端用户消费的所有能源之中,电力所占份额将增至40%。但运输、工业等部门纯粹通过电气化手段实现脱碳的难度较大,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气则可以通过将大量可再生能源从电力部门输送到终端部门的方式,解决这一挑战。

在交通运输领域,燃料电池电动车与纯电动车存在互补,可以克服目前纯电动车在中、高工作周期段的电池电流、重量、驾驶范围、加电时间等限制。

同时,下游部门如天然气基础设施、氢供应链等的内置存储容量,也可以长期吸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允许季节性储存,将大大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可能面临的电力价格波动风险。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能源转型在市场层面的体现则是:持续的市场增量、不断加大的产业投资,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日趋成熟的技术成果。

OFweek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起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开始大幅增长,截止2017年,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已达669.7MW。其中,亚洲地区出货量占据80%。

与此同时,2013年-2015年间,燃料电池领域的全球公开投资总计5.93亿美元,2017年间多家产业相关公司募集到大额资金,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预计未来该产业投资还将大幅攀升。

2018年6月,接任内山田竹志的国际氢能委员会联席主席梁雄哲也曾对外表示,氢能委员会内的各个成员,包括OEM、主机厂、能源提供商和各种部件开发商,均有力地加强了对氢能技术的投资。

基础设施层面,截止2017年,全球正在运营的加氢站超300座,未来5年,全球主要国家都将加快加氢站建设,预计2025年全球加氢站有望超过1000座。

技术环节,加氢装置、质子交换膜电解装置、燃料电池等技术正不断接近成熟和实现规模经济性,全球主要国家燃料电池专利达118906个专利族。其中,中国燃料电池专利达10611个专利族,处于中间位置。

在不可逆转的世界洪流和委员会本身雄厚的产业底蕴下,2030年实现运输领域脱碳,或许并非狂言,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