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各大车企纷纷布局高阶智驾。然而,近期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把汽车智驾推上了风口浪尖。
4月16日,工信部重拳出击: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5月5日,笔者注意到,在小米汽车的官方网站上,关于智能驾驶(智驾)的表述已经更改为“辅助驾驶”。
在车型选择页面可以看到,小米SU7搭载的为Xiaomi Pilot Pro 小米辅助驾驶Pro,而SU7 Pro和Su7 MAX则搭载Xiaomi HAD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根据官方描述,Xiaomi HAD( Hyper Assisted Driving)为端到端辅助驾驶,实现上车就能用,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能力,为未来出行提供更多可能性,标志着小米辅助驾驶迈向2.0阶段。
端到端辅助驾驶即“车位到车位,上车就能用”场景进化后,可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辅助驾驶,上车仅需设置导航,ETC/闸机辅助通行,窄路/环岛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都可以请辅助驾驶来完成。
区别于辅助驾驶,端到端将决策判定方式从"模仿学习"转变为"裁判式多选项优选",可以瞬间生成多种应对方案,并在其中判定选取「最优解」。
近年来,不少车企在宣传产品过程中,使用过“零接管”“解放双手”等话术,使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成熟度的错误认知、引得社交媒体上频繁有人“秀”高速开车躺平睡觉、开车时双手玩手机等操作,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笔者关注到,近期不少车企都减少了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介绍,同时将相关表述改为智能辅助驾驶等更为规范的表述。
原文标题 : 智能驾驶戴上“紧箍咒”,小米汽车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