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汽车软件重塑行业格局

汽车纵横全媒体
关注

随着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辅助驾驶硬件已成为标配,汽车后续的附加价值及整车厂利润更多地将体现在软件上。

随着整车电子电器架构的持续演进,以及辅助驾驶组合、智能座舱应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辅助驾驶硬件已成为汽车的标配。汽车后续的附加价值及整车厂利润,更多地将体现在软件之上,汽车软件技术也因此逐渐成为车企未来竞相角逐的战略高地。其中,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商业化落地的“先行者”,正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变革潮流。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汽车软件商业化运营会产生哪些新模式?汽车产业链又该如何应对?日前,从辅助驾驶系统的发展趋势、对供应链端的影响、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汽车纵横对标普全球汽车高级分析师陆道宽、车联网首席分析师李凡妮进行了采访,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

按下快进键,智能化热潮席卷

2025年伊始,比亚迪“天神之眼”正式发布,并将应用于比亚迪全系车型;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战略,加速推动辅助驾驶技术在其产品线上的应用和普及;吉利汽车推出“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将覆盖吉利全系不同价位车型……辅助驾驶系统不再是少数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配置,惠及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标普全球汽车对消费者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新型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对于整车不同功能相较于其他国家消费者有着更高、更强烈的需求。曾经,消费者对于辅助驾驶产品的要求或许只是“能用”即可,但如今,“好用”已经逐渐取代“能用”,成为消费者购买辅助驾驶产品的关键决定因素。在这个消费者愈发注重体验的时代,仅仅依靠硬件堆料,已难以打动消费者的心。真正能够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智驾辅助产品,需要更为先进的软件技术作为支撑,从而带来舒适、丝滑的驾驶体验。

从整车企业的角度来看,2025年的行业竞争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更好的差异化竞争,以及有效地控制整车成本,对于车企来说至关重要。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车企们不断地将新技术应用上车,致力于解决更多的“边缘案例”,并持续对系统进行优化,以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体验。这需要车企进行长期的投入,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还包括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总体规模的不断增长,汽车软件收入有望为整车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高利润收入,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盈利增长点。

图片

辅助驾驶供应链:本土力量崛起

汽车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了汽车技术的革新和市场格局的重塑,也为辅助驾驶供应链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向前发展,本土供应商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车载摄像头领域,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据标普全球汽车估计,2024年车载摄像头搭载量已经超过了1亿颗,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5亿颗,其中,国内自主品牌供应商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其市场份额在64%左右,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电子摄像头模组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在进一步扩大,它们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迅速切入车载摄像头市场,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

在激光雷达市场,尽管近年来纯视觉方案得到了市场的一定认可,但整车厂商的旗舰或高端产品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仍然强劲。同时,高级别辅助驾驶组合市场对安全冗余的要求更高,这也为激光雷达市场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使其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相较全球供应商,本土供应商在技术成熟度和供应链安全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和华为作为前三家激光雷达供应商,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或将主导中国乃至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走势。标普全球汽车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销售车型所搭载激光雷达的总量将超过200万辆。这一预测反映了激光雷达市场的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激光雷达将在更多车型上得到应用,为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在辅助驾驶域控制器方面,车载软件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车端算力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大多数L2级车型都搭载一颗驾驶域控制器,2024年市场规模在400万颗左右,标普全球汽车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翻倍,达到800万颗,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TOP5占据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市场份额60%左右,其中比亚迪大多自产,除去比亚迪,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由于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单个零部件成本较高,且利润丰厚,在此背景下,未来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场依旧充满竞争。

智能座舱及OTA升级共筑新生态

在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无疑成为了推动行业前行的重要力量。标普全球汽车2024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展现出了极高的接受程度,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国内消费者对科技的敏锐感知和积极拥抱,也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其中,数字钥匙、实时导航和手机车钥匙成为了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

智能座舱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报告指出,智能座舱的发展呈现出多个显著趋势。首先,车辆与手机实现无缝互联已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技术,车辆与手机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用户可以将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无缝投射到车机屏幕上,实现手机与车机的交互操作。

其次,导航系统和集成中央显示屏上车渗透率逐步攀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直观的导航和车辆信息显示功能。标普全球汽车预计搭载导航系统和集成中央显示屏的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40%上升到2030年的70%。除此之外,语音助手将通过大型语言模型的集成,变得更加智能,能够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实现更加复杂的操作;音乐、视频和游戏等数据密集型流媒体应用程序将层出不穷,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体验;此外,智能体的发布也成为未来智能座舱的重要方向。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OTA升级无疑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OTA升级,汽车制造商可以及时修复车辆软件中的漏洞和缺陷,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车辆添加新的功能和特性,增强用户体验和新鲜感;优化车辆的性能和效率,提高车辆的市场竞争力。标普全球汽车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将有超过85%的新车具备OTA升级能力。其中信息娱乐系统、导航和语音助理是重点升级领域。尽管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升级车型有限,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预计未来会有较快增长,并影响到车身、动力和底盘等其他领域。

通过分析2024年不同品牌的OTA升级频次,李凡妮指出,不同品牌的OTA升级频次和策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新势力可以实现每月一次的更新频次,传统汽车品牌大约两个月一次,跨国车企保持一年一到两次的升级。在中国市场,大部分车企比较注重城市智驾及智能座舱领域的升级,但每个品牌的OTA升级策略也会有所不同。以比亚迪集团为例,秦plus和宋plus的OTA升级聚焦在智能座舱,通过优化车机系统、增加新的应用程序等方式,提升用户的座舱体验;而唐和汉等旗舰车型,可以做到整车五大域的全面升级和优化,包括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和智驾域,全面提升车辆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方程豹、仰望等高端品牌,品牌调性及追求的功能有所不同,OTA升级会涉及到动力以及底盘功能,以满足高端用户对车辆性能和驾驶体验的更高要求。

图片

车企服务与新商业模式探索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下,车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软件服务营收已成为车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众多跨国车企纷纷制定了宏伟的软件服务营收目标,试图在这一新兴领域抢占先机。

早在2020年,许多跨国车企便发布了他们的2030战略,大多数车企都制定了激进的服务营收目标。如到2030年,Stellantis计划软件增收200亿美元;大众、雷诺预计20%的收入将与订阅和移动服务有关;通用集团预计基于订阅服务每年将带来250亿美元的收入等。

这些目标的制定,充分显示了跨国车企对软件服务市场的重视和信心。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影响其目标达成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只有拥有足够庞大的智能网联汽车用户基础,才能为软件服务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服务订阅率,提高用户对软件服务的订阅意愿和订阅率,是实现软件服务营收增长的关键。

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市场,标普全球汽车调研数据显示出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在汽车软件服务方面的显著差异。相较欧洲市场,中国的汽车软件服务激活率较高,这表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软件服务的接受度较高,愿意尝试和使用各种软件服务。由于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厂商为消费者免费提供为期2-3年的基本联网服务体验,这使得中国市场的软件服务复购率和订阅率偏低。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消费者对软件服务价值的认知不断提高,中国市场的软件服务复购率和订阅率有望逐步提升。

目前,中国市场的软件商业化运营正处在试水阶段,各大车企纷纷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在众多新型商业模式中,OTA付费升级备受关注,标普全球汽车认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OTA付费升级中最具商业潜力。这一判断也在市场中得到了验证。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大部分车企主要根据车型配置进行自驾辅助系统交付,也有小部分车企会采取软件订阅的模式。

特斯拉作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领军企业,在软件商业化运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特斯拉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已达到700万辆,庞大的用户基础为其软件营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FSD,2024年特斯拉实现3.26亿美元的软件营收,且其营收主要来自北美市场。在国内,蔚来、问界等车企也积极跟进,开通了更高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包,且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在智能座舱领域,软件商业化运营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类似ChatGPT的虚拟助理,国外车企通常会采用每月订阅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交互体验;而国内则更多是车企免费提供,以提升车辆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未来智能座舱领域的软件商业化运营模式有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普及,从供应链格局重塑到消费者需求演变,再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各个环节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规模且持续性的软件投入,推出新功能或实现对不同领域的功能持续迭代和更新,通过探索各种商业模式,创造增值服务,成为汽车整车厂及供应商下半场智能化竞争的核心。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4月刊“行业报道”栏目,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智能化时代:汽车软件重塑行业格局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