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自动驾驶创业圈,有个不成文的"卡车定律"——
但凡和卡车沾边的自动驾驶公司,要么已经挂了,要么正在挂的路上。
前有估值250亿的Nikola上演"PPT造车"闹剧最终破产,后有图森未来内斗不断最终转型做AI绘画,而Embark Trucks更惨,50亿估值最后只卖了7100万,堪称自动驾驶界的"跳楼大甩卖"。
但就在这一片哀鸿遍野中,有个叫Kodiak Robotics的美国自动驾驶卡车"老司机"突然跳出来宣布:"我要上市了!估值25亿美元!"
更魔幻的是,这家公司不仅拿到了索罗斯基金和ARK的投资,还已经让自动驾驶卡车在美国德州矿区拉起了货。
所以问题来了——在同行们集体翻车的赛道上,Kodiak凭什么能活到现在?它真能打破"自动驾驶卡车=烧钱无底洞"的行业魔咒吗?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参考阅读请点击:
《从“卡车界特斯拉”到“骗局终结者”!美国Nikola暴雷,800人饭碗不保,曾比肩福特》)
图源:马士基公司
第一幕:Kodiak是谁?谷歌系"老炮"的第三次创业
要说清楚Kodiak的故事,得先认识它的创始人唐·伯内特(Don Burnette)——这位堪称自动驾驶界的"活化石"。
1. 从谷歌出走的"叛将天团"
2009年,伯内特加入谷歌自动驾驶项目(后来独立为Waymo),成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但7年后,他和几个同事干了件大事——集体出走创办Otto,专攻卡车自动驾驶。
这个团队堪称全明星阵容:
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后来因窃取商业机密被判刑,被特不靠谱特赦);
利奥尔·罗恩(后来创办的自动驾驶公司被英特尔收购);
克莱尔·德劳内(NVIDIA自动驾驶负责人)。
结果Otto成立才半年,就被Uber以6.8亿美元收购,创下当时自动驾驶领域最高收购记录。
但好景不长,Waymo一纸诉状把Uber告上法庭,最终以2.45亿美元和解收场,伯内特也黯然离场。
2. 第三次创业:专挑"硬骨头"啃
2018年,伯内特再次出山创办Kodiak,这次他学聪明了:
不碰乘用车,因为特斯拉/Waymo已杀成红海,太难了!
不做全无人,法规太遥远,先脚踏实地吧!
专攻长途货运,因为美国卡车司机缺口8万人,刚需明确,市场广阔!
用他的话说:"我们要做卡车界的'巡航导弹'——在高速上自动驾驶,进出匝道才需要人类接手。"
第二幕:260万英里实战:如何用"土办法"活下来?
在烧钱如流水的自动驾驶赛道,Kodiak能活到现在的秘诀就三个字:"抠门学"。
1. 技术路线:激光雷达+摄像头的"混搭风"
不同于特斯拉的"纯视觉邪教",Kodiak走的是务实路线:
1个激光雷达(但选性价比最高的中国企业禾赛科技的产品)
6个摄像头
5个毫米波雷达
这套配置只要5万美元,是Waymo方案的1/10,伯内特称之为"穷人的自动驾驶"。
2. 商业模式:矿区先行,农村包围城市
当同行们还在高速路测时,Kodiak已经接了个野路子订单——给美国德州油田拉压裂砂。
这个场景堪称自动驾驶的"新手村":
路线固定(矿区到加工厂往返80公里)
速度要求低(限速40英里/小时)
没有交警(撞了蜥蜴都不用报保险)
客户Atlas Energy下了100辆订单,CEO直言:"这鬼地方招不到司机,机器人比人靠谱。"
3. 数据积累:260万英里的"暴力测试"
Kodiak的卡车已经跑了相当于绕地球104圈的距离,但最骚的操作是他们的"影子模式"——
让人类司机正常开车,AI在后台默默学习,既积累数据又不出事故,堪称"白嫖式训练法"。
第三幕:25亿估值背后:SPAC借壳上市是解药还是毒药?
Kodiak选择的上市路径很特别——通过SPAC借壳上市,这种玩法在自动驾驶圈可谓冰火两重天。
1. SPAC狂潮下的幸存者
2020-2021年,美国SPAC上市热潮中,这些公司集体翻车:
图森未来:市值从85亿跌到3亿,退市。如今已经换了赛道,搞起了游戏。真实游戏人生啊!
Embark Trucks:50亿估值卖身时只剩1.4%,洗地板都不够好吧!
Nikola:破产清算,造车新势力Lucid拿下工厂、设备,创始人因诈骗罪入狱。
图源:盖世汽车
2、但Kodiak的SPAC交易有两点不同
拿到1.1亿美元PIPE融资(索罗斯、ARK等真金白银押注);
保留78%原有股权(说明资本还没跑路)。
3、 招股书里的"小心机"细看Kodiak的路演PPT,藏着几个关键信息:2026年实现盈利:现在年亏损4000万美元,扭亏为盈不是梦。
目标市场规模:3200亿美元,这是美国货运市场总量。如果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会更大!
技术延展:可迁移至军工,画饼就要画大的,具体行不行慢慢来验证呗!
最绝的是他们用了个比喻:"我们就像1997年的亚马逊——现在亏钱,未来通吃。"
真的吗?
第四章:自动驾驶卡车的终极三问1. 真需求还是伪命题?
美国卡车行业有几个致命痛点:
司机平均年龄55岁;
年轻一代宁愿送外卖也不开卡车;
每年因疲劳驾驶致死4000人。
Kodiak的解决方案很取巧:不用取代所有司机,只需解决"最危险最枯燥"的长途路段。
2. 政策风险怎么破?目前美国34个州允许自动驾驶卡车测试,但联邦法规仍要求车上必须有人类司机。Kodiak的应对策略是:
先在矿区/港口等封闭场景落地;
游说国会修改《汽车安全法案》;
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险种。
3. 中国玩家会不会抄作业?
国内图森未来已经转型,但另一些信号值得玩味:
嬴彻科技完成3.2亿美元融资;
主线科技在天津港部署100辆自动驾驶卡车;
卡尔动力在内蒙古完成首个跨区域自动驾驶新能源重卡道路测试,一名司机驾驶卡尔动力L2级领航车辆,引领一辆L4级自动驾驶新能源重卡从鄂尔多斯到包头。
面对中国玩家,伯内特对此的回应很直接:"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够我们的AI再学十年。"
结语:卡车司机的终极对手,可能不是AI
纵观Kodiak的创业史,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真相:
打败人类司机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开卡车的现实。
当00后们在TikTok上跳着"卡车司机劝退舞",当美国公路上的"卡车司机平均年龄"直奔退休线,自动驾驶或许根本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那么,Kodiak能否成为那个"答题人"?
至少这次,他们没学Nikola搞虚假宣传,而是老老实实从矿区运沙子开始——在自动驾驶的寒冬里,活下来才是最大的商业模式。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Kodiak拟曲线上市,像一剂强心针扎进了自动驾驶行业的“ICU”。有人看到希望——毕竟它用260万英里测试数据证明,非公路场景或许才是自动驾驶的“世外桃源”;也有人嗅到危机——当资本寒冬遇上技术瓶颈,这25亿估值更像是“用钞票给梦想续命”。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美国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Kodiak 拟曲线上市:25亿美元估值借壳IPO,能否逃过同行翻车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