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拨汽车智驾人才离职,转战新万亿市场

帮宁工作室
关注

作者|杨 璐

编辑|葛帮宁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百度、小米、地平线……这些公司的核心智能驾驶负责人相继离职,他们的下一站,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

2024年12月10日,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CEO助理李震宇离职,加入它石智航——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原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创办的具身智能公司,该公司今年刚于今年7月注册成立。

李震宇于2007年进入百度,2017年担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总经理。自2021年起,担任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全面负责IDG业务及管理工作,2023年11月轮岗为CEO助理。

此前5天,即12月5日,网络传言小米汽车原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离职,并于今年9月创办新公司——北京阿米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此前,有传闻称刘方加入了安克创新,负责为其组建机器人团队。但安克创新随后辟谣称,公司目前暂时没有具身智能相关产品。

再往前翻日历,2023年7月,小鹏汽车前自动驾驶AI负责人刘兰个川加入安克创新,计划负责具身智能方面的开发工作。只不过,安克创新一直未有效推进此项业务,因此,刘兰个川短暂就职几个月后便离开,转身加盟炙手可热的英伟达。

无独有偶,12月2日,地平线原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被曝离职。知情人士透露,余轶南将进军具身智能行业,而且,他创业的这家公司可以看作地平线做机器人的延伸,双方会在股权融资上有联系,此举也得到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支持。

余轶南是地平线初始团队成员。今年年中,地平线组建了一个约50人的具身智能团队,正是由余轶南带队。

风往哪里吹?看看这些商业嗅觉灵敏的创业者就能明了。种种迹象表明,紧随低空经济之后,具身智能行业正成为下一个风口。

具身智能概念真正火起来是在2023年。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万众瞩目中,身着标志性的皮夹克,英伟达CEO黄仁勋站在聚光灯下振臂高呼: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

何为具身智能?初创公司银河通用的解释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像自动驾驶、扫地机器人,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属于具身智能,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做的拥有具身大模型、能主动干活的人形机器人。”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李飞飞对其定义为:“具身的含义,不是身体本身,而是与环境交互以及在环境中做事的整体需求和功能。”

风口上的具身智能

余凯说,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有很多技术相通性。

在接受帮宁工作室采访时,智加科技首席科学家崔迪潇表示,具身智能和自动驾驶的很多技术栈是相通的,比如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等方面。具身对数据的获取、仿真依赖度更大,其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等可以给自动驾驶提供帮助和反哺。

“在产业链上,汽车与机器人两个产业有诸多协同共振之处:在技术层面,汽车的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激光雷达等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在生产环节,机器人可以用于汽车生产,提高效率和质量;在市场方面,车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机器人产品的推广。”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曾在采访中总结道。

汽车行业对具身智能的探索,发轫于特斯拉。

2022年10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第一次亮相,再次佐证马斯克要把特斯拉打造成科技公司的愿景。截至目前,特斯拉机器人已经进化至第三代。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Optimus机器人在斜坡上散步的视频。

特斯拉带动了汽车领域的具身科技狂潮。之后,汽车企业相继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

12月15日,比亚迪招聘平台显示,拟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早在2022年,比亚迪就成立具身智能研究团队,2023年出资191万元入股智元机器人,今年又考察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星动纪元、加速进化公司,可见其对该行业的关注。

在2024小鹏AI科技日活动中,AI机器人Iron亮相。它采用小鹏汽车自研的图灵AI芯片,融合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Iron机器人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投入实训,主要参与小鹏P7+车型生产流程,未来将聚焦于工厂和门店等场景。

更多汽车企业躬身入局。

2024年初,东风汽车提出“具身智能体”概念,并发布汽车具身智能体架构。

4月,奇瑞汽车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并联手AI公司Aimoga,研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已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对外展示。

11月,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宣布进军机器人产业。未来5年内,计划投入超过500亿元,于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12月,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上,广汽集团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亮相……

在大型车展上,展示人形机器人已是普遍景象,甚至还有真人假扮机器人,可见机器人概念的热度之高。

除自己研发外,以投资方式入局,是车企造机器人的另一条路线,这跟当年汽车企业入局芯片和智能软件的方式如出一辙。

今年,上汽集团旗下上海汽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参与智元机器人的A3轮战略融资,和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逐际动力的战略投资。而北汽产业投资和比亚迪则均入股智元机器人。

汽车企业之外,汽车产业链亦热情高涨。

有报道称,宁德时代正在自研机器人,其21C创新实验室已成立20人左右团队自研机械臂。

今年年初,地平线成立全资控股子公司地瓜机器人,主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

9月,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组建数十人机器人团队。

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开启运营,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等16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12月,科大讯飞设立全资子公司——科大讯飞机器人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新成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有30家,创始人及团队大多来自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且此类公司多以软件算法为根本,是产品开发中的“大脑”。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报告》显示,2023-2029年,具身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呈逐渐增长趋势,预计到2029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5.64亿元左右。

资本注入如火如荼。2023年12月29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在港交所上市,敲响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新元年。早在2012年,优必选就确立了人形机器人路线。

今年11月,银河通用获得行业内最大一笔融资5亿元。投资方来自IDG资本、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十几家投资机构。

华创资本前沿科技投资人张智超告诉帮宁工作室:“在资本层面,大家都很兴奋。机器人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汽车一样,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当前阶段,技术路线、应用场景还未完全收敛,大家还处于不断试错、积极投资布局的状态。”

又一个万亿级市场

资本灌注,大佬转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具身智能行业自身的吸引力外,还因为自动驾驶遭遇到瓶颈期。

自动驾驶公司商业化之路越收越窄,当下最主流的认识是,绑定汽车企业,走L2路线或有一线生机,完全自动驾驶的梦想依旧遥远。

L4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就是典型。12月11日,通用汽车停止对子公司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的资金支持,将研发重点转向个人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2023年,Cruise亏损34.8亿美元,在看不到盈利前景的情况下,股东再也无法接受它继续烧钱。

“在一个竞争加剧的市场中,自动驾驶出租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才能实现规模化,因此,整合资源更符合我们的资本使用策略。”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在投资者会议上如是说。

但L2路线挤满了竞争者,自动驾驶公司承受着终端市场的巨大压力,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服务客户难。

就技术而言,多家智驾公司在上车落地中,或因效果不佳惨遭淘汰,或因团队与客户磨合不足而问题丛生,继而被汽车企业弃用。华为入局后,相继与长安汽车、东风汽车、广汽集团等车企合作,抢占了很多创业公司的市场空间。

其二,盈利压力大。

整车成本被不断压缩,智驾系统的开发费用随之下降。有报道称,比亚迪曾手握2000万元预算招标智驾项目,最后只花了180万元前置开发费。一种情况是,车企只支付很小一部分开发费,剩下费用希望通过单车销量收入支付,这与终端销量强相关。

另一种情况是,项目开发费涵盖OTA(空中下载技术,Over-the-Air technology)升级项目。这意味着,智驾公司拿到一笔固定开发费用,但服务需要持续,长此以往,技术角逐慢慢演变为对成本的压榨。

李震宇在AI领域深耕数年,作为筹建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成员之一,他同时主导自动驾驶商业计划起草和实施,又负责管理IDG多年。去年调离IDG事业部时,就有传闻称,百度集团对其工作成果不满。

时至今日,百度L2业务仍难见起色。L4方面,萝卜快跑扩城速度很快,但盈利压力依然巨大。今年,李彦宏在OKR中明确提到:“萝卜快跑武汉年底UE(单位经济模型)做正(进取型)。”

有消息称,李震宇加入它石智航后,正忙着招揽人马。问题是,具身智能的商业化之路,会不会像自动驾驶那样,风来风又去?

当前的具身智能赛道像极了萌芽时期的自动驾驶。UniX AI创始人杨丰瑜形容道,如果按照自动驾驶L0-L5等级划分,目前大多数具身智能公司都在L0-L4的过程中,但更像2015年、2016年的自动驾驶,处于缺少真实数据的阶段。

地瓜机器人CEO王丛则认为,今天的具身智能,与七八年前的自动驾驶非常相似,这将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但技术路径、技术成熟度、落地场景等具体细节,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非共识恰恰是创业的最佳时刻。在行业初期布局,才会赢得通往未来的门票。”他说。

就市场前景来看,具身智能应用场景主要有4个方面,B端和C端各有两类。

To B场景方面,一是在科研、教育、导览等场景,以实验室科研、展示表演为主。二是在智能制造工业领域,例如仓储物流的装配场景等,这部分头部客户具备付费能力,有望在2025年初步实现商业化。

To C场景方面,一类是更偏向B端运作的,如餐饮、旅游等。另一类是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如医疗、康养场景,此场景领域空间大,但商业化难度也大。

具身智能最大的市场空间是个人消费场景,正如手机、汽车一样,预计将在万亿级别。

如果以制造业工人为例,全国有数亿工人,假设每人工资为10万元,那么,机器人全部替代工人作业,也将是一个万亿市场。

“只是制造工人相对分散,他们存在于千万个行业当中,场景到场景之间的扩展相对缓慢,所以场景内落地起量会比较快。”张智超说。

近日,在华创资本举行的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现状与未来创享会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预计5年内,市场或达到近50亿元,之后快速上升到百亿元,10年后达到千亿元级别。

就人才角度来看,有自动驾驶背景的团队,入局具身智能领域有先天优势,这体现在对数据的理解、收集和执行能力上。但是,相较于AI大模型出身的团队,他们在强化学习(RL)和模型技术方面的能力仍需补充。

张智超解释道,自动驾驶技术路径是分层的,但新一代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可能开拓新的技术范式,超越自动驾驶的人机交互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完全端到端,在这方面,自动驾驶团队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另外,自动驾驶人才对机器人硬件方面的理解存在不足,机器人的执行细节比汽车更多。

总体而言,具身智能机器人尚处于探索和生长阶段。“现在已有不少公司拿到比较充足的钱,头部公司融资有1亿美元以上。”张智超继续分析道。

在他看来,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免不了反复与波折,“投资方比较看重的是,一方面公司是否具备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短期内是否能找到对应场景,用相对泛化的AI技术去解决过去存在的痛点”。

从希望之巅跌到死亡之谷,再回到希望之巅,或许是每个新兴产业都要经历的周期。在一轮又一轮的闯关中,有一将功成者,也有泯然于世者。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将演绎怎样的沉浮故事?

       原文标题 : 一拨汽车智驾人才离职,转战新万亿市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