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褚万博
编辑 | 章涟漪
2024北京国际车展,为期两天的媒体日结束,于笔者而言,这届北京车展也进入到了收尾阶段。两天时间,前所未有的热闹,比如雷军所到之处,流量被拥簇的人群具象化,或是本届车展唯一车模周鸿祎的网红之路,也有各大车企掌门人相互串门引申出来很多猜想……到现在热闹逐渐退散,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到车展本身,可以讨论的东西很多,站在我们所观察的角度,其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高阶智能驾驶。关于这个话题,今年被讨论最多的是:搭载车型价格下调、实现科技平权。
具体说,是要将高阶智能驾驶(尤其是城市NOA)搭载至15万,甚至是10万到20万元这个更大众的市场。不难想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个趋势会备受关注和讨论,因为每每大型车展所形成的意见大多数,往往会成为接下来一两年内的行业趋势,一如一年前在上海,高阶智驾开城的话题一样。于是在这次车展上,从车企到智驾产业链玩家,智驾系统价格挑动着所有人的神经,车展前后发布的新产品,重点都放在极致性价比上,比如芯片,比如激光雷达。占据大多数的乐观者认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普惠时代很快将到来,理想画卷徐徐展开。当然,也有人在这个热点时刻发出冷思考,比如元戎启行CEO周光就在车展期间地平线的圆桌论坛上表示,真正做一款能让消费者愿意用的智能驾驶系统是很难的……可能用的时候不是惊喜而是惊吓,用一次之后就戒掉(不敢)用了。
地平线CEO余凯也在其新品发布会上对当下城市NOA的可用性提出类似的观点。不管是因何立场,还是有一定启发性,高阶智驾大规模到来,行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01北京车展高阶智驾关键词:普惠时代
在过去的一年中,高性价比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这个焦点在这届北京国际车展上得到延申,不过同样是性价比,具体含义和驱动力还是有所出入。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所讨论的所谓高性价比,更多的是因为市场在价格战的影响下,车企要求极致压榨系统成本,从下游到上游倒推整个行业去压缩成本方案。这种性价比,更多的是依靠规模化和牺牲利润空间所实现的。而这次北京车展所说的性价比,其出发点是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价格下探,即在15万,甚至是10万到20万元的车型实现高阶智驾上车,从而所引发上下游的连环效应。用一个当下车企特别爱说的词,就是“科技平权”,或是“普惠高阶智驾”。
主流高阶智驾计算芯片OrinX要达成这个目的,现在主流的方案肯定是不行了,粗略算一下当下高阶智能驾驶的硬件成本,其中计算芯片按照公认1美元1TOPS算,主流搭载双OrinX,成本也就是508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700元(汇率按1美元兑7.25元算);激光雷达2颗算,平均单颗2000-3000元,取中间值,成本在5000元;毫米波雷达普遍搭载在5颗左右,按照每颗400元算,成本2000元。
仅计算核心+传感器配置,成本已经超过1万,如果再加上域控、软件开发平摊成本、摄像头等等,基本就奔着一万大几去了,这还是已经极致压缩后的状态。相比30万元左右(也是现在业内高阶智驾搭载最多的价格车型区间),10-20万元级别车型对性价比的要求更甚,这样的成本方案显然无法承受。所以,本次车展前后,产业链上下游针对中低端车型市场,不走“海绵里挤出水”那一套,陆续发布的新品更倾向于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
大疆车载千元级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如大疆,在不久前透露,基于100TOPS芯片+7/10V纯视觉方案实现城市NOA能力,整套硬件成本压缩在7000元。本次车展上,易航智能也基于地平线新发布的征程6E平台研发的高阶智驾,售价小于5000元。
禾赛发布低成本高集成激光雷达除了下游的软件供应商,上游的Tier 2也有动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激光雷达行业(价格最敏感的一个群体),几乎在近两周内同时拿出小尺寸、高集成芯片化的产品。这些玩家有头部两家禾赛和速腾,以及后来的万集科技。底层计算硬件代表是地平线,车展前夕发布征程6全家桶,用全栈的软硬件能力将系统方案价格控制在1万以内(旗舰版征程6),中配版的征程6E价格低于5000元。
如果按照大疆的理论,10-20万元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应该占到整车价格的3%-5%,这次在车展上亮了肌肉的玩家,算是已经达成甚至是低于这个数值。所以在这次车展上我们能看到,对于10-20万元价格区间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市场潜力,大多数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成本大幅下降,这个价格区间内高阶智驾上车有了前提;另一方面,这块蛋糕实在太大:根据开源证券发布的报告,2023年国内销量中,10-20万元的车型销量占到52%,绝对数超过1000万辆,假设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仅10%,每年这个价格区间的高阶智驾车型也得超过100万辆,远远高于已有的量级。
这次车展,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一两年会迎来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会快速提升,市场迎来爆发增长。
02泼冷水者:有与可用之间有鸿沟
但也有泼冷水者。在4月27日地平线展台进行的圆桌沙龙上,周光表示;“真正做一款能让消费者愿意用的智能驾驶系统是很难的……可能用的时候不是惊喜而是惊吓,用一次之后就戒掉(不敢)用了”。
周光参加地平线圆桌沙龙讨论(右二)同时他认为,当下市场因为车企和媒体的宣传,对于智能驾驶透支太多,等到体验到达一个阈值,价格反而会增加。余凯则是在征程6发布会上将智能驾驶的阶段解读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可用,保证用户的物理安全;第二个阶段是好用,更加拟人化,保证用户心理安全;第三个阶段是随着智能驾驶的成本、渗透率和用户教育提升,达到每程、每刻、每人都用的阶段。
余凯认为城市NOA尚未达到可用状态就现在来讲,他认为,高速NOA过了可用的阶段但还未达到好用;城市NOA,当下量产的方案还未达到可用阶段。也有车企智驾负责人曾向《赛博汽车》表示,低成本的方案或许能够实现80分的体验,但剩下的20分可能是用户最在意的,体验上不去,搭载率也可能不会好看。简单归纳一下,对于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不代表一切,如果技术成熟度不高,达不到可用的状态,说“普惠”高阶智能驾驶,什么“科技平权”,都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甚至是对高阶智能驾驶的搭载起到反作用。
另外,有业内人士认为,高阶智能驾驶车型价格下探,在财务上存在不合理。一个现实存在的情况是,大多数车企的净利润率只有5%左右,在15-2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来算,即便是智驾系统的成本降到数千元,增加这样一套系统,在价格不同步上涨的情况下,车就根本不赚钱了。这对于车企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总之,在高阶智能驾驶大规模普及之前,破冷水对错与否我们不做评价,但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性。
03一些启发:高阶智驾背后需要冷思考
就目前来看,对于高阶智能驾驶,上述所提到的一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比如就城市NOA的可用性来说,在我们体验过的大部分车型,城市场景接管率比较高,体验的连续性很差。这其中,要么是系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处理不了,要么是反应太机械,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主动接管。即便是像华为、小鹏这样的第一梯队,也只能说是相对可用。
要知道,这还是相对价格较高的智能驾驶方案,低成本高阶智驾最后是否能做到现有的水平,还没有得到验证。还有一个问题是,10-20万元车型区间的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远高于高价值车型,如何让这部分用户愿意为智驾买单,智能驾驶功能该如何定价,这也是梗在前面的一个难点。此外,一旦高阶智能驾驶大规模上车之后,存量的增加也必然意味着高阶智能驾驶发生事故的概率在增加,而这对于事故中的个人而言,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伤害。这不仅仅会对用户的信心造成打击,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法律、保险乃至伦理上的问题。显然,无论是哪一项,全行业到现在很难说完全准备好了。
原文标题 : 2024北京车展有感:在高阶智驾爆发前泼点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