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智车引擎
“我们的产品想要更好的上车应用,要解决性价比的问题。”
9月22日,在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原诚寅这样说道。
在原诚寅看来,今年,主机厂面临的汽车芯片供给的压力,已经明显缓解。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我们需要在基础器件层面做好备份,做好供应链的风险管控,支撑未来产业持续发展,因为会有很多非市场化的要素可能对产业造成冲击。
01
宏观:支持力度大,芯片企业热情高
原诚寅在介绍汽车芯片发展现状时提到,过去几年,大量的新创公司、传统的消费芯片、工业芯片企业,进入到汽车芯片市场。在研发侧,他们观察到,企业参与众多,而且研发的产品也多,但是可以被主机厂或者Tier1选型使用的数目或者种类还是非常有限的。
宏观层面看,国际上,汽车芯片供给紧张局面显著缓解,部分国际汽车芯片厂商开始降价促销;国际形势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仍是汽车芯片供需平衡的巨大风险;应对汽车芯片等基础器件供应进行备份和多元化,是国内外汽车企业普遍的经营决策。
国内方面,我国汽车芯片产业迈过起步阶段(春秋时代),进入百家争鸣和快速发展阶段(战国时代),有近300家企业开发汽车芯片产品;“宏观国家政策、中观行业需求、微观企业发展”,在汽车芯片产业形成同频共振,将长期支撑产业发展;政府支持、产业环境、人才聚集是企业落地的重要考虑因素,以长三角、北京-天津、广东-华南、成渝武等地区较为集中。
目前行业,百花齐放和鱼龙混杂的现象并存,未来将经历较大规模的优胜劣汰。由于汽车芯片周期长,企业进入汽车芯片赛道必须有坚持10年以上的决心和能力。
原诚寅认为,这个时候,企业可以采取消费级和工业级来养车规芯片,因为车规级产品周期比较长。在产品开发中,企业的路径并不相通,有的企业开发了高端芯片,再往低端走;有的企业从低端往上升。无论怎样,从芯片到控制器再到整车这个路径,还比较遥远,因此大家都在拼命往上下游延展,以实现更多功能的覆盖,来摊薄成本。
在原诚寅看来,应用侧还是最关键的。芯片可以开发,但是不用起来,没有行业使用,没有反馈,就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销售,创造不了价值,问题就会很严重。所以很多整车企业也在思考,怎么来推动芯片的验证应用,来提升上车的规模。
02
需求:应用成本高,Tier1国产化积极性较低
在原诚寅看来,我们和国际上顶级汽车芯片厂商比起来,还缺乏体系化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更多的在一些细分品类形成突破。
芯片供给侧,大部分企业研发的产品多,但发布可用产品仍较少,80%以上企业已经推出产品不超过5款。
基于Risc-V开发车规芯片和融合多个功能形成新品类,已经成为产品创新的两个重要方向。
应用侧方面Tier1芯片国产化积极性不高。原诚寅提到,目前行业发展,有点类似于两头热中间冷的概念。芯片设计企业和整车企业有使用自主芯片的诉求,但是相对来说中间环节,传统Tier1面临成本压力,不像上游的设计企业和下游整车企业有那么强烈的热情。
具体做到哪种程度,要根据企业能力来区别。“如果车企实力强,有开发能力,自己做控制器,在整个产品规划中,将国产化作为长远目标做综合布局,例如主机厂提出来,在几年内超过50%,或者百分之百的自主化率的目标;能力相对弱一些的车企,与Tier1一起做,分阶段的实现国产化目标;更简单的,车企只是提要求,由Tier1完成开发。”
原诚寅认为,但总体上看,上游的企业有非常明确的愿望去和下游合作,但是下游怎么集中资源,整合好优势,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减少风险是大家都在摸索的。
据原诚寅透露,不久前他们刚跟十几个主机厂开了一个小组的闭门会,目的是希望在这些主机厂商内,共享使用国产芯片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大家分享开发成果,来降低主机厂前期各自重复性投入。
03
技术:缺人才,部分技术攻克难度大
芯片的研发生产链条很长,从EDA到IP,到设计,到制造,到上车的应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来看,国内设计、检测、封测发展速度较快,下游的应用有市场拉动。挑战在于晶圆制造。
原诚寅表示,最近国家层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在布局相关产线,“光我听说的,就有若干个28纳米,甚至更先进工艺在规划,其中很多都把车规作为主力产品方向。”
谈起原因,原诚寅认为,这是由于相对于消费和工业,车规的想象空间非常大,而中国又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产业支持力度上不断提升。
他在跟主机厂交流时,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缺人。“我印象中新能源刚开始干的时候,大家说共性的问题,说懂车的不懂电池,懂电池的不懂车,缺多面技术都能掌握的连接人才。目前车规芯片也是一样的问题,工程化要求很高,跟我们前瞻性的研究差异很大,这块人才培养也是未来的趋势。”
原诚寅梳理了国内芯片整体状况。
他认为,动力系统层面,国内有一定基础,但配套环境不完善、性价比低。
部分难度高的技术,国内差距还较为明显。“在执行器的驱动器件、数模转化,SBC方面,因为技术难度高,我们配套能力、产品都没有。”
当然,电机控制器中,IGBT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有量产应用。
底盘系统MCU要求更高,功能安全的要求达到ASIL-D级。在控制器上,对主频、算力、外挂、外设精度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国产企业去挑战和攻克。
在原诚寅看来,目前国内MCU厂商与国际领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驱动芯片也基本上全是海外的产品,在这个模式下,在底盘上需要攻克的环节非常多。
车身系统,国内相对有比较好的基础。因为芯片技术门槛是低于动力系统和底盘。所以车身器件,座椅、门窗、天窗等,大量应用国产MCU,未来在专用的ASIC和SBC方面还有开发空间。
原诚寅认为,国内国产替代能力,不简单是提升技术能力,还有可靠性、一致性。降低成本,才是更大的挑战。
智能应用方面,国内相对领先。从座舱到自动驾驶,到智能网联,国内涌现很多优质的汽车AI芯片相关企业。原诚寅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占有率提升,自主产品有机会缩小跟国际巨头的差距。
总结:
原诚寅认为,趋势很明确,国产替代前景巨大,汽车产业有动力去用国产产品。但他还是提醒,企业不要做同质化竞争,一定要做特色的产品、高端产品,而且要聚焦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做出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
他建议,在应用端,政府层面协同整车企业通过工作组的方式验证国产芯片,来降低企业的使用成本和风险,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原文标题 : 目前中国汽车芯片发展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