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坚持走纯视觉的底气来自哪里?

谈擎说AI
关注

02

智能驾驶会走向务实吗?

在智能汽车需求倒逼下,激光雷达行业也迎来了春天。根据天眼查APP显示,最近5年内新成立的激光雷达相关公司达到769家。

然而,当下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许多车企们在新车发布时都会使用“高冗余度”这样的字眼形容新车的配置,言下之意是未来可升级至L4,冗余得很有道理,并不会浪费。

比如蔚来的ET7搭载了11个800万像素摄像头,由于这些摄像头1秒钟产生的数据就有8G,当然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器,所以蔚来还用了4颗英伟达Orin芯片,最高可实现1016TOPS的算力。还有威马的M7,全车共有32枚传感器,也用了4颗Orin芯片。

而自动驾驶技术行业真实水平是,连谷歌、百度这样专注自动驾驶技术多年的巨头都不敢轻言在短期内能够实现L4。可是,迷人的想象力向冗余智能配置赋予了潜在的使用价值,也为冗余配置的智能汽车添了一圈高端的光环,而激光雷达正是这个魔力光环的核心承载元件。

事实上,这两年国内的新车智能化配置走向可以说有点着魔。比如长城的沙龙上市的时候,宣传海报的文案甚至赫然写着,“四颗以下别说话”。

可是,随着丰田子公司Woven Planet宣称,“摄像头比以前使用的传感器便宜90%,且还能有效收集数据并训练其自动驾驶系统”,在智能配置上“堆料”严重,实际驾驶体验的表现却不尽人意的新势力车企,或许就要面对用户的怀疑与猜测了。

换句话说,对于采用“硬件预埋”策略的智能汽车品牌,L3的想象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向用户承诺硬件支持L4。而如果有更廉价的方案也能实现L4,部分为高昂激光雷达等硬件买单的“科技发烧友”用户可能要退烧清醒了。

因此在谈擎说AI看来,靠硬件“堆料”提升高端化的野蛮生长时代或许将会远去,智能驾驶技术也正在走向务实,而非越贵越好。并且在“不以硬件冗余论英雄”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和企业有动力研发更具性价比的智能驾驶方案。

去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清华叉院团队领导下,理想汽车和丰田研究所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范式的纯视觉3D检测算法DETR3D,即通过2D图像预测深度来得到3D环境的“伪激光雷达”方案。

根据其理论,这套算法好处是为传统的3D检测算法减负增效,减小了对高算力芯片的依赖性。

再比如,加拿大一家专攻无人卡车自动驾驶公司Waabi,成立还不到一年,就做出了一个违背无人车祖宗的决定——没有车队,甚至不打算组建车队。至于产品交付的最终性能,一切以仿真成绩为准!

面对质疑,Waabi直言,“我们认为自动驾驶行业需要一种更实惠更安全的技术模式,道路测试的确有价值,但也确实没有必要以今天这样的规模进行测试。”

在看到规模化落地之前,Waabi的设想或许难以让人信服。但能有这样的声音出现,也提醒我们,智能驾驶靠盲目堆料的时代就要远去了。

那么,随着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回归理性,伴随堆料而兴起的激光雷达产业,会被冷落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