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巨头造车:技术向左,场景向右

韭菜财经
关注

随着各行业内卷的日渐严重,各企业除了深耕当前的业务外,也纷纷开始跨界开拓新业务。而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也让跨界造车成为了新潮流,不仅有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就连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也争相下场。

而巨头纷纷扎堆造车赛道,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造车热潮,家电巨头们自然不甘落后,也想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于是,美的、格力、海信、海尔、创维等国内家电巨头们,纷纷选择了贴合自己发展路线的造车方式,悉数进入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其实,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十几年前,以春兰、奥克斯、波导、夏新、新飞、格林柯尔、美的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就已经试水造车了。只不过当时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下,这些家电企业的造车行动纷纷折戟。时隔数年,卷土重来的家电企业们,其切入角度与造车逻辑也与之前大不相同。

家电造车:技术向左,场景向右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技术派造零件

有了“先行者”的前车之鉴,重回造车市场后的家电巨头们变得更加谨慎,其中美的、格力、海信等企业开始不以造整车为目的,而是将汽车供应链作为了切入口。

美的已经明确了造车的战略方向,主要布局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其实从很早开始,美的就已经布局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相关领域,不仅通过旗下威灵汽车投产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三大产品线,发布了五大零部件,还收购了合康新能,试图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全面渗入。

与美的相同的是,格力也是通过收购珠海银隆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只不过格力对汽车空调制造情有独钟。众所周知,珠海银隆不仅拥有丰富的造车经验,还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而格力通过与珠海银隆合作,其无稀土主驱电机及驱动器就能与银隆钛酸锂电池相结合,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问题,使其成功进入汽车空调领域。

海信则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的核心零部件,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日本三电开发的新一代电动压缩机、综合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空调产品等,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了大量应用,海信就收购了汽车空调供应商日本三电集团,依托日本三电的显著技术优势,海信在整车热管理、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等方面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而美的、格力、海信之所以选择从更细分的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进军造车,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方面,与工艺更复杂的整车相比,汽车零部件的风险更可控。由于整车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所以,其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对供应链整合的管理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汽车零部件。而零部件的产业链条更短,与企业原有的业务不会产生较大冲突。因此,对于家电企业而言,从零部件入局造车市场风险更小。

另一方面,相较于投资成本更高的整车,汽车零部件的利润率更高。由于整车的产业链条过长,投资回报期也就相对较长;再加上整车所涉及的投入资金比较多,利润空间就变得十分有限。而与之相反的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而且属于易耗品,需求具有持续性;性价也比较高,回报相对丰厚;况且前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还能尽快获得收益回报。

赋能派做场景

家电行业跨界造车者众多,从零部件切入的技术派并不是独一份,其中,从驾驶场景布局的赋能派自然也不容忽视。

海尔造车更多的是通过赋能汽车制造的相关企业,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场景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万物互联。海尔主要在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营销渠道与智能驾驶在智能物流等场景上的应用等方面与车企紧密合作。而通过涉足汽车领域,海尔打通了生活与工作的连接,从而实现了家电行业的外延。

创维在驾驶场景上的发力点同样是车家互联,只不过创维更加关注驾驶人员的血压、心率等健康问题。作为家电领域中的佼佼者,创维在技术和销售渠道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比如,通过打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造车全链条,在智能座舱、线下零售、充电服务等层面与其主公司开沃汽车实现了资源共享,而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研发能力的提升。

而海尔和创维之所以从驾驶场景的角度布局造车,与智能汽车对智慧生活的重要性不无关系。随着万物互联的深入,车和家的关联也会变得愈发密切。而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场景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家电联通已经成了必然,这也就意味着,智能汽车将会成为智慧生活的一部分。而家电企业布局造车,也是为了完善智慧生活,以及IOT生态。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