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如何为用户算好维修账,让维修成本大幅下降?

一锤定音
关注

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初始购置成本和后续的使用维修费用都是一笔大额支出,与车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衡量一个品牌或者一款车的维修成本,有一个汽车零整比系数。所谓“零整比”,指一辆整车所有配件价格总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配件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维修成本的高低,即便同一款新车价位相同,但如果消费者购买了零整比系数较高的车型,就意味着后续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相对更高的维修费用。所以零整比也成了很多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依据。

最近,有关机构发布了最新一期汽车零整比数据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沃尔沃零整比系数大幅下降,其中旗舰豪华车型S90降幅最为明显,今年首次入榜的XC60也取得了同级最低零整比的优异成绩。

零整比系数大幅下降,说明沃尔沃维修成本大幅下降,打破了一直以来豪华汽车品牌维修费用居高不下的魔咒,更为国内上百万沃尔沃车主在用车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豪华品牌汽车沃尔沃降幅最大

2014年4月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开始对汽车零整比数据进行研究,并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今年已经是第12期。

6月2日,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下称中保研)发布《第12期汽车零整比数据研究报告》。在总体零整比系数上升的情况下,沃尔沃成为豪华品牌汽车中零整比系数降幅最大的品牌。

中保研报告指出,本期“汽车零整比100指数”和“常用配件负担100指数”上涨明显。“汽车零整比100指数”为350.93%,较上期增加了13.96个百分点;“常用配件负担100指数”为17.31,较上期增加了1.15。报告指出,30万元至50万元车型的汽车零整比最高。这些车型基本上都是豪华品牌, 共有12款,涉及沃尔沃的分别是XC60和S90。

中汽研报告显示,沃尔沃旗舰车型S90零整比系数比上期下降123.55个百分点(21.35%),为455.20%。低于同级别车型雷克萨斯ES车型的650.24%,奔驰E级的605.18%,宝马5系的523.11%。沃尔沃主力车型XC60零整比系数为466.60%,低于同级别宝马X3的700.72%,奔驰GLC级的614.69%,奥迪Q5L的479.20%,为同级别车型中最低。

在常用配件方面,沃尔沃也明显低于同级豪华品牌汽车。中保研报告显示,沃尔沃S90常用配件负担指数从24.93降至21.55,直降13.56%,低于奔驰E 级的29.04,雷克萨斯ES的25.72,宝马5系的21.77。沃尔沃XC60常用配件负担指数为20.07,远低于同级别车型奔驰GLC的27.77,宝马X3的27.27以及奥迪Q5L的26.72。

沃尔沃让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

为了解决豪华品牌汽车修车贵,让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过去几年,沃尔沃推出全新服务理念、更多质保政策、不断优化零配件价格。

自2019年以来,沃尔沃对12.3万多个零件予以降价,涉及近1000多个产品种类,平均降幅超过20%,其中不乏电瓶、火花塞、刹车片等更换频率较高的零件。超过1.1万个零件降幅超过50%。

刹车系统的刹车总泵和刹车卡钳,降价幅度超过45%,真空助力泵、刹车油、刹车盘、刹车片 机油、机滤、空滤、蓄电池、轮胎等都有较大幅度价格下调。通过不断优化零配件价格,进一步改善了用户体验和用车成本。

中保研报告指出,100款样本车型中18项常用配件价格之和与2019年3月相比,上涨的有71个车型。沃尔沃是少数下降的车型。

为了满足车主的用车需要,沃尔沃还推出“让安全,更周全”的售后服务理念,以及包括零件终身保、预约快速养、免费取送车、超长时营业、尊享代步车、全天候守护在内的六大服务承诺满足用户需要,让沃尔沃车主享受到更多的便利。

随着产品线不断丰富、品牌服务理念不断完善,以及用车成本不断下降,沃尔沃的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过去两年,沃尔沃在华销量连创新高。刚刚过去的5月份,沃尔沃在中国大陆的单月销量达到16873辆,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1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至5月,沃尔沃中国大陆销量达78434辆,同比增长55.3%。

为保持增量,沃尔沃不断提升消费者用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 无论是维修成本,还是产品和售后服务,沃尔沃一直在不断为用户算好每一笔账。零整比的大幅降低,不但帮用户撑起了“面子”和“里子”,还帮用户捂住了“钱袋子”。作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零整比也对整个汽车产业及相关行业具有深远影响。

汽车零整比系数的公布,有助于揭示汽车产业链定价过程中前端与后端一些矛盾的定价现象,让车主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更换零部件的维修价格和整车价格的关联,让维修价格更透明,进而了解各品牌、各车型之间维修成本的差异,更大程度地提升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同时,零整比系数的公布也为汽车保险、汽车维修两个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完)

本文同步刊载于中国汽车趋势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