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米宣布进军手机市场,同年OPPO、vivo推出首款智能手机,2012年华为发布P系列智能手机,此外,也有如360等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手机赛道。无论是苹果、华米OV,还是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手机品牌,它们在2011年左右密集涌现,快速杀入手机市场并能够与诺基亚等大厂一较高下,这背后的行业底层基础是——彼时手机产业链走向成熟,为手机创业者提供将其创意与技术快速产品化的可能性。
苹果造车、百度造车、小米造车,如今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的热潮与曾经的手机创业热何其相似,而底层基础同样是成熟的产业链带来的快速产品化能力,代工的重要性因此凸显。
在新造车浪潮兴起的初期,就曾经展开过关于代工模式是否合理的讨论,有支持者,如蔚来曾先后选择江淮、长安、广汽进行代工,借此减轻资产负担与成本,缩短从设计到量产的时间。也有代工模式的反对者,如威马。吉利出身的威马创始人沈晖,对代工模式下的质量把控问题充满质疑。
第一批新造车企业对代工与自建工厂的选择存在争论,但对于苹果、百度等跨界玩家来说,在特斯拉已经跑通盈利模型、蔚来理想小鹏备受期待的情况下,如果要自建工厂,则意味着其正式加入市场竞争的时间还要再延后。
汽车行业变革已经行至爆发阶段,时间不等人。
从这一角度来看,代工厂在汽车行业变革中承担着重要且独特的历史使命。反过来,目前这一波造车潮越是火热、新入局者越多,在这些企业通过长周期的努力积累起足够的制造能力之前,代工企业都将是行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并将一同分享造车红利。
从目前的情况看,代工厂能分享到的红利似乎相对滞后。在1月7日与百度造车的消息传出后,吉利盘中一度涨超17%,股价创历史新高,但此后股价逐渐回落,而百度却一路起飞。市场的目光仍然集中于台前的造车企业,对产业链的价值挖掘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吉利是国内最早提供开放的电动汽车纯电平台的公司之一,叠加其多年积累下成熟的汽车制造能力,成为了不少造车公司较优的代工选择。在独立的纯电造车计划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抓住这一阶段的代工窗口期,是吉利最稳妥的做法,但长期来看,李书福更大的野心始终需要一个独立的纯电企业来支撑。
毕竟,连代工大佬富士康,也准备造整车了。
吉尔沃
吉利战略的主线之二,则是以独立品牌进行正面布局。
吉利并非没有在智能电动汽车上做过努力,但“几何”的失败,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吉利作为传统车企在“四化”变革中不占优势。因此,如果吉利还想作为整车企业在未来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先要进行自我革命。
一方面,吉利决定区隔传统燃油车业务,组建全新的纯电汽车公司。
李书福在20日的内部讲话中,宣布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计划一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其中90%将为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吉利将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区隔于传统燃油车业务,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
另一方面,吉利加速了与沃尔沃合并的步伐。
此次与沃尔沃的合并,聚焦于技术层面而非资本层面,也就是说,吉利瞄准的其实是沃尔沃在“四化”上的前瞻技术,比如动力总成、三电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的实力。这显然是在为吉利自己的纯电智能汽车打造做准备。
总的来看,吉利的两条主线同时推进,一边用代工模式稳定基本盘,一边自我变革。对于更遥远的未来,李书福选择了广撒网:同时推进混动、纯电两个计划,成立区块链技术公司,启动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拿下首张飞行汽车FAA适航证……所有前沿概念,吉利都没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