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江铃控股停工停产,所有员工工资按比例下调

车事小说
关注

3月13日,车事小说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江铃控股日前通过邮件形式通知正居家办公的旗下员工,公司将停工停产,并对所有员工的工资收入进行下调处理。

根据知情人士向车事小说提供的一份名为《关于停工停产期间员工收入调整的通知》内容显示,此次降薪经过了该公司总裁办公会审议通过,以及该公司的工会团组长会议表决通过。通知内容显示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其中,对于所有员工的收入(基本工资+业绩奖)具体调整方案为:执行副总裁以上的收入下调40%;副总裁、总裁助理、中层正职、中层副职、科经理及三级以主师、普通员工均下调30%。

此外,按停工停产期间是否提供正常劳动,另发放相应收入补贴(基本工资+业绩奖),另发放比例方案为:提供正常劳动的副总裁以上,另发放收入比例0%;总裁助理另发放收入比例10%;中层正职另发放收入比例12%;中层副职另发放收入比例15%;科经理及三级以上主师另发放收入比例18%;普通员工另发放收入比例20%。未提供正常劳动的另发放收入比例0%。

针对上述“提供正常劳动”的表述,通知显示也进行了相应规范,要求普通员工满负荷工作。

据通知显示,提供正常劳动普通员工应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尽量满负荷工作,每月不超过名额表提报名单,按比例另发放收入补贴;未提供正常劳动,指工作量非常小或没有,如因工作需要提供部分劳动但又没达到标准工作时间或工作量,按天结算另发放收入补贴。

一线员工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管理技术人员按分配的人数总额乘以当月标准出勤天数为总出勤天数。

此外,通知还显示取消未至公司上班员工交通、车长、工种、营销区域等津贴。

上述停工停产收入调整方案从2020年3月13日发放工资中开始执行。但具体截止时间并未明确,仅表示至公司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止。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江铃控股由江铃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在2004年按50:50共同出资成立。2019年8月,江铃集团、长安汽车、爱驰汽车三方签署合资合作协议。

其中, 长安汽车和江铃集团分别出让25%股份给爱驰汽车,爱驰汽车以50%股份成为江铃控股的最大控股股东。

根据长安汽车在去年6月份发布公告显示,爱驰汽车为江铃控股增资16.46亿元。其中,10亿元计入注册资本,7.46亿元计入资本公积。至此,爱驰汽车将持有江铃控股50%的股份,长安汽车和江铃汽车集团持有江铃控股的股权比例均由50%稀释到25%。

签约仪式现场,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江铃控股副董事长付强发言时表示:“我们将发挥爱驰和陆风两个品牌技术、定位、渠道等方面的互补优势,资源共享,重构产业链、重构商业模式,更好把握住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住消费者需求的本质,把握住时代变革的机遇。”

按照爱驰汽车彼时发布的战略合作规划显示,混改后的新江铃控股将形成爱驰与陆风双品牌、双制造基地驱动的格局。其中陆风品牌产品覆盖传统车和新能源车型,爱驰品牌专注新能源车型。在研、产、供、销等方面协同共进、优势互补,以合力推进企业快速和持续发展。

在外界看来,此次三方股权交易是一笔多赢合作。爱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生产资质,长安汽车和江铃汽车集团则甩掉了包袱。但对于江铃控股内部员工并不这么认为。站在员工的角度,爱驰的到来非但未能让处于濒死状态的陆风汽车有所起色,反而是加速了陆风汽车的死亡。

在三方交易完成后的江铃控股虽然名义上还留有陆风汽车这个资产,但事实上,基本上徒有一个空壳。

据知情人士对车事小说表示:“他们(爱驰汽车)来了之后,把领导层换了一遍,现在很多领导都是爱驰外派过来的。还把公司里有长安、江铃集团背景的员工都挑选去上饶爱驰工厂上班了,至于剩下陆风汽车的死活根本不关心。”

此外,在爱驰正式入股江铃控股之前,大部分员工的绩效工资未能正常发放。据知情人士对车事小说表示:“之前说是(2019年)年底发,结果到了年底啥也没有。”对于这笔绩效工资,该人士称他还只是最少的,只是被拖欠一万多元,还有很多比他多的人也未能拿到。

这些被拖欠绩效工资的员工原本还寄希望在爱驰汽车身上,但现在看来,同样指望不上了。

据透露,由于陆风汽车拖欠供应商货款,很多供应商已经不在和陆风汽车合作。随着公司正式宣布停工停产并且下调工资,在其内部员工看来,就是为了逼员工自己主动离职。

“我们现在还不如人家众泰,至少他们还能卖到十多万辆。”提及当前陆风汽车的现状,一位江铃控股员工对车事小说表示。

对于停工停产通知,该员工对车事小说表示:“就算复工复产也没车生产,目前在售的仅有去年11月份上市的那一款车型(陆风荣曜)。也卖不动,怎么生产。”

车事小说在陆风汽车官网看到,目前页面上显示的在售车型多达6款。分别为陆风荣曜、陆风逍遥、陆风X7劲越、陆风X2、陆风X5和陆风X8。不过,从官网近期发布的新闻内容来看,确实主要在推这一款车型。

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陆风全年销量为12555辆,同比下跌33.2%。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