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汽车行业,产品好不好已经无大所谓了,但一定得先吆喝出来。
尤其在自动驾驶研发领域,如果你没有先开个发布会,搞几个技术名词秀一波,再请几位业内大咖站站台背背书的话,似乎你就不能说自己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所以放眼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像纵目科技这样不虚张声势,即便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仍然选择低调做事的公司,仍属于少数派。
今年年初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7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纵目科技拿出了一款基于高通骁龙820A平台的环视ADAS产品。虽然看起来它距离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10个月左右,纵目科技就实现了限定场景下的低速自动驾驶功能。11月30日,自主泊车1.0作为纵目科技在低速L4自动驾驶领域的首款产品正式发布。
相比于其他同类公司“上来就想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纵目科技显然理性了许多。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尽快落地为目标,造出一个现阶段体验最好的产品才是硬道理。(想要观看视频可在公众号“汽车科技”内回复关键字:纵目科技)
什么是自主泊车?
简单来讲,纵目科技的自主泊车1.0系统是一套针对停车场和园区等场景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这些人少车少、速度较慢的固定区域中,自主泊车1.0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行驶、自动避障、自动寻找车位、自动停泊、自动返回上车地点载客等等功能。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奇怪,自动泊车?自主泊车?一字之差究竟有什么区别?其实纵目科技CEO唐锐在2017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就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解释一下自动泊车和自主泊车的区别,自动泊车概念在十年以前就出现了,它是指汽车在停车场中通过传感器发现车位后,帮助驾驶员把车停进去的供能。自动泊车本身是属于L2级别的技术,因为它同时控制方向盘和油门制动踏板。而随着技术的提高,今天的自动泊车已经可以帮助驾驶员解决小范围内的泊车需求。而自主泊车的概念最早来自于代客泊车。比如在酒店门口把钥匙交给门童,他就会帮你把车开到停车场并且停好。自主泊车其实就是把门童这个角色去掉,用自动驾驶系统接替他的工作,这是纵目的自主泊车。”
换句话说,自主泊车和自动泊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主泊车更加方便省心。传统的自动泊车必须要驾驶者自身寻找车位,等车辆识别到之后,才可以实现自动停泊。而自主泊车可以将车辆停在区域内的任意一个位置,车辆可以自动在停车场中寻找车位并停泊,并且当驾驶者想要离开时,也仅需要使用手机App选择召唤车辆即可。车辆能够依靠自主泊车系统自动点火启动,前来接驾。
自主泊车1.0什么样?
纵目科技选择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中销量较高的比亚迪秦作为自主泊车1.0的测试车。乍一看上去这台测试车与普通市售的比亚迪秦似乎没什么区别,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台测试车搭载了4路环视摄像头,单/双目前视摄像头以及12颗超声波传感器。除了可以看得见的设备之外,在车辆看不见的地方还安装了加速度计与陀螺仪、4轮转动脉冲、方向盘转角以及GPS传感器等设备。
事实上,用文字和图片很难表达在量产级的自主泊车系统上乘坐究竟是什么感觉。所以我们特别录制了一段短片,让大家都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来“模拟体验”一下纵目科技的自主泊车1.0。
自主泊车系统有何优势?
尽管在目前来看自主泊车还不像科幻电影中那么酷炫,也仅仅是在一些限定场景中实现了低速自动驾驶。但相比谷歌Waymo想要达到的L5自动驾驶终极形态,目前的自主泊车1.0系统依然有着很多的优势。
场景无需改造
4月初的时候,戴姆勒就联合博世宣布在德国斯图加特部署了一个L4级低速自动驾驶的试点。与纵目科技的思路一样的是,戴姆勒也希望优先将一部分成熟的功能落地,所以他们选择了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的停车场作为试点,戴姆勒负责提供测试汽车和汽车技术,博世则负责停车场智能基础设施。虽然也能够实现无人干预的自动驾驶载客和泊车,但由于该技术需要在场景内安装大量传感器,所以不仅面临高昂的改造成本,而且建设时间也会相应增加。
反观纵目的解决方案则简单了许多,得益于优秀的视觉识别技术,自主泊车1.0只需要目标区域的高精度地图即可通过车神上的摄像头来进行定位和行驶。在改造成本和时间成本方面明显低了不少。
硬件成本低廉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自动驾驶研发团队都选择了毫米波雷达和多线激光雷达作为主要传感器。虽然雷达有雷达的先天优势,但由于其售价高昂工艺复杂,会使得安装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也直线上升。以目前全球领先的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为例,单颗售价达到了7.5万美元。这个价格在美国甚至可以在有优惠的情况下买到一台2017基本款玛莎拉蒂Ghibli。
而自主泊车1.0系统的硬件主要由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来构建,与天价的激光雷达相比性价比极为突出。据纵目科技官方透露,当这套设备进入车辆的前装流程后,硬件成本还能进一步压缩。
系统功耗极低
无论是芯片还是传感器,为了进行这种复杂的自动驾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电能来供电。据博格华纳公司透露,高阶自动驾驶原型车都是“用电大户”,因为搭载了大量的传感器和驱动设备,所以支持一台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电量大约为2kW-4kW,这大约相当于50到100台笔记本的耗电量。如果以这样的水平造一台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的话,只用电池供电恐怕没办法支撑它走多远。
而在这一点上,纵目占了极大的优势。高通820A这款平台本身就以高扩展性和低功耗著称,再经过纵目科技对神经网络的轻量化和压缩,不仅将4个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装进平台中,还将整体功耗控制在了15W左右。所以,未来纵目科技的这套自主泊车系统将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车辆上进行配置,即使是纯电动汽车也能很好的兼容。
未来的每一步都要量产落地
在试乘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对于自主泊车系统,纵目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它落地,实现商业化。但面对商业化这个问题,很多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不能很好的找到“成本”和“技术”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人类研究自动驾驶至今,技术上难以攻克的难题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自动驾驶距离真正的成熟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但在商业化层面,面临高昂的设备成本,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有太多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单纯是为了研究技术而研究技术,他们并不考虑现在和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如何为人类产生价值。但纵目科技不同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在严格的以“量产落地”为目标进行技术研发。这也是为什么纵目选择了从环视ADAS走向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在这条技术路线上,纵目希望未来的每一步都能将技术量产,并通过大量的真实使用数据和反馈来回馈到技术研发当中,这是一种正向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研发路线。
如今纵目已经发布了自主泊车1.0系统,稳稳地走出了自动驾驶的第一步。在未来,他们将从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停车场开始,逐渐拓展到全国所有城市。预计在2019-2020年,纵目科技的自主泊车系统将会量产。到那个时候,自动驾驶将真正为人类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