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之一。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550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700亿元人民币,服务机器人市场则有望达到857亿元人民币。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同时,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例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速了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自2013年起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3.7万台,同比增长21.6%。同时,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和家庭服务等领域,相关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然而,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国内企业在高端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部分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依赖进口,导致成本较高且技术升级受限。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巨头如ABB、库卡等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不过,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化率正在逐步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1%,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显示出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强劲潜力。
2015-2024年Q1-Q3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展望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预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100亿元人民币。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在高端化、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二)美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美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同样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美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2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3%。预计到2024年,美国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50亿美元,并在2024至2028年间以4.4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3.3亿美元。
美国机器人产业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消费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端制造业,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流程,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服务机器人则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家庭服务等领域,如手术机器人和家用清洁机器人,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消费机器人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例如iRobot的Roomba扫地机器人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于ABB官网
技术创新是推动美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美国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主导航等前沿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人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更加出色。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实现自主决策和优化操作。同时,美国政府对机器人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立法和资金投入推动产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尽管如此,美国机器人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其全球领先地位逐渐受到亚洲国家的挑战,尤其是在机器人购买量方面,亚洲市场的需求增长迅速,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此外,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也促使企业更多地依赖机器人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制造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三)中美两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在世界市场的
影响力
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23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1%。工业机器人方面,中国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2023年安装量达27.6万台。中国本土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30%跃升至2023年的49%,而美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仅为18%。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在智能城市和医疗保健项目中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应用。
美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的份额为19.3%,排名第二。美国在高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软件生态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例如波士顿动力的碳纤维关节等先进技术,为机器人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美国机器人行业收入在2022年达到70亿美元,占全球收入的约15%。
综合来看,中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快速的技术进步,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而美国则在高端技术和软件生态方面保持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持续引领机器人产业的前沿发展。未来,中美两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对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美机器人产业的产业生态
(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产业生态
1. 上游核心零部件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是机器人性能、可靠性和功能实现的关键,占机器人成本的60%-70%。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被视为三大核心零部件,分别占据成本的30%-40%、20%-30%和10%-15%。
近年来,中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产化率逐步提高。例如,谐波减速器的国产化率正在提升,RV减速器的替代趋势明显。国内企业在控制器和伺服系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高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2. 中游整机制造
中国机器人产业中游整机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这些区域形成了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例如,广东省拥有埃斯顿、埃夫特、新时达、拓斯达等知名企业,其工业机器人企业营收占比达33.9%。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逐步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中游整机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为其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来源于埃斯顿自动化官网
3. 下游系统集成应用领域
中国机器人产业下游系统集成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医疗、商业服务和家庭使用等多个方面。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焊接、装配、搬运、喷涂、检测等工艺或功能领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服务机器人则在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下游应用领域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美国机器人产业的产业生态
1. 上游核心零部件
美国机器人产业在上游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美国在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例如,减速器作为机器人运动的核心部件,其技术难度和成本占比极高,美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为高端机器人产品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零部件支持。此外,美国在半导体芯片、高端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
2. 中游整机制造
美国机器人产业中游整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主要包括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和特斯拉(Tesla)。波士顿动力以其高机动性机器人(如Stretch、Spot、Atlas和Handle)闻名,是美国机器人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这些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自主导航等方面表现出色,广泛应用于科研、军事和高端工业领域。特斯拉则凭借其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行业风向标地位上占据重要位置,并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特斯拉的Optimus项目不仅展示了其在机器人硬件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还通过整合其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Atlas翻跟头(图:澎湃新闻)
资料来源:特斯拉第二届人工智能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结构(以Gen3为例)
资料来源:特斯拉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3. 下游系统集成应用领域
美国机器人产业下游典型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涵盖工业领域、服务领域、新兴领域、农业领域、军事领域和娱乐与教育领域。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食品加工、制药等行业广泛应用,用于焊接、装配、搬运、检测和喷涂等工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服务领域,医疗机器人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为医疗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支持;服务机器人如家用清洁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则满足了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美国在农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和娱乐教育机器人等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不断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
三、中美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与政策环境
(一)中国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
与政策环境
1. 推动因素
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传感器、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例如,虚拟样机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多模态感知技术等方法论创新和结构创新,为机器人设计智能化与自动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政策环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产业资源向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倾斜;《“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则推动了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产业生态的构建。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还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料来源:新华网、工信部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二)美国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
与政策环境
1. 推动因素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是推动美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例如,通过增强学习算法,机器人可以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我优化其行为策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美国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美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实力,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持续创新。
2. 政策环境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机器人战略,设立中央机器人办公室和国家机器人委员会,以整合科研、产业、教育及政策资源,避免资源分散和碎片化。这些机构的设立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促进了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同时,美国政府还建议实施税收激励政策、政府示范性应用以及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商业化创新的支持力度。例如,通过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政府采购支持机器人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科研项目资助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这些政策措施为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四、中美机器人发展战略与趋势
(一)中国机器人发展战略与趋势
1. 战 略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战略主要包括政策驱动下的垂直整合,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资本推动产业链发展。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中国还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升级。
2. 趋 势
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将朝着电驱动化、具身智能范式革命等方向发展。预计到2027年,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将激增,人形机器人将从“工具”向“伙伴”转变,催生出万亿级市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交互能力,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到医疗、养老、教育、娱乐等更多领域。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高端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逐步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引领的跨越,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美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1. 战 略
美国机器人产业的战略是科技巨头主导的创新生态。美国通过跨学科合作和整合工业界、学术界、地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资源,形成国家级创新网络。科技巨头如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通过与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同时,美国还注重通过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巩固其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2. 趋 势
美国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在高端软件生态上的领先,聚焦高端制造和医疗场景。未来,美国将围绕通信协议(5G/星链)、操作系统(ROS/鸿蒙)、关节模组接口展开标准战,通过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提升其在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高端制造领域,机器人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将不断升级,为医疗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提供支持。此外,美国还将继续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探索机器人在太空探索、深海作业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持续突破和拓展。
五、结论
中美两国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优势和特点。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快速的技术进步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将继续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技术引领。美国则在高端技术和软件生态方面保持优势,通过科技巨头主导的创新生态和跨学科合作,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并通过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巩固其全球领先地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对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双方应加强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微信号|Robo Lab
重构机器「看见世界」的方式。
用硬核科普+实战案例,拆解光束背后的科技革命。
原文标题 : 中美机器人产业巅峰碰撞:当下局势、生态剖析,谁将称霸全球机器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