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擂响了产业互联网的战鼓

孟永辉
关注

当消费互联网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玩家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产业互联网的身上。

无论是新零售概念的兴盛,亦或是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无一不是人们探索产业互联网的佐证。

然而,虽然玩家们进行了很多次的探索,但是,它们似乎始终都跳不出消费互联网的条条框框。

究其原因,仅仅只是在消费互联网的天空之下飞行,却并未真正找到与产业互联网相契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才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当AI时代来临,特别是当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应用开始出现,AI从一颗萌芽开始变得成熟,并且开始结出一颗又一颗的果实。

无论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拥抱AI,还是AI开始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商业,无一不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可以说,AI,真正擂响了产业互联网的战鼓。

以AI的兴盛为肇始点,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开始真正进入到了全新落地的时代。

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讲,它不再是一个无法落地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认识到AI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或许才是真正可以理解当下的消费互联网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多的嬗变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deepseek的风真正将AI吹到了人们的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玩家们都开始用AI来改造自身,都开始用AI来寻找破解它们发展困境和难题的方式和方法。

无论是阿里巴巴对于AI的全面拥抱,还是腾讯对于deepseek的全面接入,我们都可以看出,互联网巨头们对AI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互联网巨头们之所以会表现出如此浓烈的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AI真正可以改变以往那些它们无法改变的痛点和难题。

如果我们对于互联网玩家们的这些痛点和难题进行总结的话,它们几乎都是消费互联网演进和进化到最后阶段,必然会出现的。

说到底,以互联网巨头们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必然需要开启一次全新的进化,而这次进化的终局,必然是我们所心心念念的产业互联网。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所提倡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以改造消费互联网为终极目标的。

以往,我们看到那么多的技术,那么多的模式之所以没有改造成功,说到底,还是技术的营养基没有培育出商业的新形态所导致的。

当AI开始出现,一切开始有了改观。

无论是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还是对于实体经济玩家们来讲,它们都可以通过自身与AI的结合打开新的突破口,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因此,如果我们对于AI与产业互联网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以AI技术催生出可以落地,可以闭环的新商业,并且以这些新商业来构建产业互联网的新形态,才是AI与产业互联网之间联系的关键一点。

时至今日,无论是AI+电商、AI+社交,还是AI+制造,AI+驾驶,几乎都是可以落地和闭环的新商业。

试想一下,当AI所催生的这些新商业共同汇聚在一起,并且真正可以替代消费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互联网+」模式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看成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底色的话,那么,AI,则是产业互联网的底色。

以往,提及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人们总是将其与新供给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新供给,成为了评判产业互联网是否真正完成和实现的标准。

反过来讲,以往的产业互联网之所以并未实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玩家们并未真正达成新供给,而仅仅只是对消费互联网进行了概念上的包装而已。

当AI时代来临,特别是当AI开始对于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以及与消费互联网相联系的产业玩家们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造,消费互联网玩家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开始发生了一场深度而全面的改变。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电商的嬗变上,看出一丝端倪;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社交的嬗变上,看出一丝端倪。

可以说,以AI为主导的新供给的达成和实现,才是导致产业互联网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可以落地的存在的关键所在。

现在,打开任何一个APP,进入到任何一个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的生态里,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AI的身影,我们都可以看出AI与以往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联系之后所形成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迹象。

说到底,AI业已对消费互联网玩家们实现了一次深度的改造,并且以这样一场新改造来实现了新供给的实现。

如果对于AI所实现的对于这样一种现象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以AI完成了对于消费互联网的由内而外的改造,并且由此实现了供给侧的改造,最终以新供给来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而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最本质、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对于AI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AI实现了产业互联网所要达成的新供给,并且以此实现了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再度对接,或许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开始萌芽的时候,人们在描绘产业互联网的时候,通常会用虚实融合、数实融合来形容。

于是,当人们进行产业互联网的落地和实践的时候,通常会用对于B端的赋能和改造来诠释产业互联网。

实践证明,仅仅只是以赋能和改造来进行虚实融合、数实融合,其实是无法实现产业互联网的;

实践证明,仅仅只是以赋能和盖傲来进行虚实融合、数实融合,只会把产业互联网再度带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之中。

当AI时代来临,特别是当AI开始弥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鸿沟,我们看到的是,以往人们所孜孜以求的数实融合、虚实融合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无法实现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顺理成章,可以真实落地的存在。

在AI的情境之下,并不存在以往我们所认为的改造和赋能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共生、共存的存在。

当赋能和改造的概念不再的时候,消费互联网时代经常会出现的流量的概念,同样开始被存量的概念所取代。

在这样一种机制之下,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和中心的概念,同样也不再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共生、共存的全新的形态。

当这样一种共生、共存的生态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存在。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对于AI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AI最终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的概念消弭,AI最终打破了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去平台化、去中心化,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写在最后

当AI时代来临,以往人们所孜孜以求的产业互联网开始从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蜕变成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存在。

因此,AI,真正擂响了产业互联网的战鼓。

在AI的机制之下,产业互联网成为了现实。

无论是新商业的产生,还是新供给的出现,乃至是虚实结合的达成,几乎都是这样一种现象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拥抱AI,等于是拥抱了产业互联网。

面对千亿级的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谁究竟才是这个新牌桌上的玩家们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文标题 : AI,擂响了产业互联网的战鼓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