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的智能驾驶圈,堪称“速度与激情”现实版。
这边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还在秀“高速狂飙120码,车主鼾声震天”的绝活,那边工信部一纸新规直接踩下急刹车,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OTA升级需审批”。
一夜之间,车企连夜改宣传物料,自动驾驶、智驾功能从“秒天秒地”变成“辅助驾驶,请勿摸鱼”。
这场监管风暴背后,是智驾行业“狂飙”三年后的“理性回归”。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将从车企的“生死时速”切入,扒一扒新规如何让车企从“技术狂人”变身“安全课代表”。
(参考阅读请点击:
《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区别何在?自动驾驶是“过渡方案”,无人驾驶是“终极形态”》)
一、测试验证:从“刷里程”到“啃硬骨头”
新规核心要求,是车企必须充分验证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明确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将未成熟功能推向市场。
车企反应如何?某头部车企内部人士透露:“以前刷里程是‘数字游戏’,现在得啃‘暴雨鬼探头’这种硬骨头!”
案例:里程数泡沫的“皇帝新衣”刷里程狂魔:某车企为保牌照,让同一辆车在浦东测试场绕圈300天,累计里程相当于绕地球3圈,结果在真实路况中遭遇“幽灵刹车”——毫米波雷达因水雾干扰误判23次。技术内卷:上海在金桥片区新增583条测试道路,其中37%为城市主干道,12%覆盖港口码头,甚至包括中环高架早晚高峰路段。某工程师吐槽:“现在得测试暴雨中的陆家嘴、大雾里的虹桥枢纽,比人类司机还难!”数据暴击某车企2024年事故报告显示,73%的“辅助驾驶”事故中,驾驶员处于脱手/闭眼状态。轻舟智航的“三重安全锁”技术,通过1000万公里仿真数据训练“雨天鬼探头”识别能力,暴雨中反应速度比人类快1.2秒。
车企对策
从“刷里程”转向“啃硬场景”。
蔚来紧急组建“极端天气攻坚组”,华为ADS 4.0团队在吐鲁番测试沙尘暴场景,特斯拉中国区开始研究“中国式加塞”识别算法。
二、OTA升级:从“公测狂魔”到“审批钉子户”
新规要求,OTA(空间下载技术,说白了就是远程升级)必须充分验证,禁止以“公测”名义推送未经验证功能,紧急OTA需走召回和停产流程。
特斯拉FSD、某新势力世界模型因新规延后,某车企高管朋友圈哀嚎:“以前是‘先上车后补票’,现在是‘先审票再上车’!”
案例:OTA变“OTA变脸”“期货”功能翻车:某车企在发布会上宣传“明年OTA升级实现‘代客泊车’”,结果新规要求“功能必须上车才能宣传”,用户怒斥:“画饼谁不会?我要的是现烤的!”“公测”变“公害”:某新势力品牌曾让1000名先锋用户参与测试,结果某车主在高速上触发系统bug,车辆突然降速至20km/h,后方车辆连环追尾。数据暴击2025年Q1,工信部对频繁OTA的车企审查次数同比激增300%,某车企因一年OTA 27次被重点约谈。某OTA升级导致某车型续航虚标问题,用户集体投诉后,车企被迫召回1.2万辆车,损失超5亿元。对于那些依赖 OTA 升级来提升竞争力的车企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它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策略,寻找其他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三、宣传合规:从“夸夸群主”到“语文课代表”
新规要求,禁止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等术语,必须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描述,如“L2级辅助驾驶”。
某车企市场部连夜修改宣传物料,将“高阶智驾”改为“L2+级辅助驾驶”,文案组吐槽:“以前是‘秒天秒地’,现在是‘辅助驾驶,请勿摸鱼’!”
宣传术语的“文字狱”“接管”变“脱手”:某车企宣传L2级功能时使用“接管”一词,被工信部约谈后紧急修改为“驾驶员运动脱离”。“代客泊车”变“自助泊车”:某品牌因宣传“一键召唤”功能,被要求改为“自助泊车,需全程监控”,用户调侃:“以前是‘车找人’,现在是‘人找车’!”
某第三方机构统计,新规发布后,车企宣传文案中“自动驾驶”出现频率下降90%,“辅助驾驶”出现频率上升200%。某车企因宣传“0接管”被罚款2000万元,市场部负责人引咎辞职。
车企对策:从“夸夸群主”变身“语文课代表”。
某新势力汽车设立“宣传合规审查组”,某智选车推出“术语翻译器”——将工程师语言转化为合规宣传语,某智驾车企甚至请来小学语文老师培训市场部。
四、用户安全:从“甩锅神器”到“人车共驾”
新规要求,禁止车辆脱离驾驶员控制,开启辅助驾驶后禁止座椅平躺,LCC、NOA需通过避碰测试。
某车企工程师吐槽:“以前是‘车让人’,现在是‘人盯车’,连打个哈欠都要被系统警告!”
辅助驾驶的“人设崩塌”“高速酣睡哥”事件:某车主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呼呼大睡,车辆追尾大货车。车企回应:“我们只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用户怒怼:“宣传时怎么不说?”
“防误触”变“鸡肋”:某车企系统在驾驶员连续打哈欠时仅发出语音提醒,直到第5次才强制降速,用户吐槽:“等系统救我,黄花菜都凉了!”某平台测评显示,62%的用户认为L2级系统“可以短暂放手”,但实际事故中73%的驾驶员处于脱手/闭眼状态。车企对策:从“甩锅神器”转向“人车共驾”。某新势力汽车推出“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某智驾系统增加“方向盘握力传感器”,有的车企甚至研发“车载眼罩检测”——当检测到用户戴眼罩睡觉时,系统自动播放《最炫民族风》。五、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透明与合规是关键
新规要求,智驾车辆的 “黑匣子”—— 事件数据记录系统,要采集详细数据,而且还引入了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这就像是给车企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装了一个 “监控摄像头”,必须透明、合规。
以前,有的车企在数据收集和使用上不够规范,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比如说,有一家车企曾被曝光,用户的行车数据被泄露,包括行驶轨迹、驾驶习惯等信息。
这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还可能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
现在,新规要求车企必须严格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
车企得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都得有严格的规范。
数据在存储时,要采用加密技术,防止被非法获取。
在传输过程中,也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而且,车企还得向用户明确告知数据的使用目的和方式,获得用户的同意。
六、行业洗牌加速:车企的 “生死” 之战
智驾新规的实施,加速了智能驾驶行业的洗牌。
那些技术实力薄弱、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的车企,将在这场变革中被淘汰。
而具有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头部车企,则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
例如,一些新势力车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智驾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在新规的压力下,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
而像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头部车企,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规的要求,继续在智驾领域深耕细作。
同时,智驾供应商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部分中小智驾供应商由于无法满足车企更高的测试和验证要求,逐渐被市场淘汰。
而头部智驾供应商则凭借技术实力和经验积累,获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如 Momenta 与智己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华为智驾更是迎来春天。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智驾新规对车企的影响是深远的,让车企从“技术狂人”变身“安全课代表”。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言:“以前是‘生死时速’,现在是‘稳中求胜’”。
安全不是成本,而是门槛。
期待您的关注、点赞、在看、转发!
原文标题 : 智驾新规对车企的影响:自动驾驶秒变“辅助驾驶”,车企 “凉凉” 还是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