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烧钱16年仍未见回报,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终极梦想”究竟有多远?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

2009年,谷歌秘密启动“Project Chauffeur”,也就是后来的Waymo。

16年过去,这家背靠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自动驾驶巨头累计烧掉350亿美元,却依然没能让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实现盈利。

更魔幻的是:所有做Robotaxi的公司都在亏钱,但资本还在疯狂往里砸

百度Apollo烧了200亿,小马智行每年亏损超10亿,连马斯克最近都砍掉平价电动车Model 2,All in Robotaxi。

这到底是一场科技革命,还是硅谷精英联手炮制的“韭菜局”?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来扒一扒Robotaxi的“三宗罪”——为什么它烧了16年钱,却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参考阅读请点击:

《中国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从实验室到万里长江的狂飙三十年》)

一、特斯拉入局,Robotaxi再掀波澜

近日,特斯拉放出重磅消息:将于6月内在奥斯汀举办Robotaxi产品发布会。

CEO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明确表示,团队正全力以赴,目标是让Robotaxi在6月的发布会上准时亮相。

根据发布会透露的信息,Robotaxi初期服务将采用邀请制,普通公众需等到6月底或7月才能体验;

首批车队规模预计控制在10至20辆,随后将快速扩容。

尽管具体车辆数还在讨论中,但马斯克强调,要让Model Y在奥斯汀率先实现“无监督自动驾驶。

不过,服务定价及运营范围等关键细节,特斯拉尚未公布。

Robotaxi是马斯克“钦点”的头号项目。

在4月份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马斯克毅然决然地砍掉了平价电动车项目Model 2,将特斯拉的未来押注在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等AI驱动的项目上。

即便高管们用各种模型试图说服马斯克,“Robotaxi的盈利前景堪忧”,但马斯克只回了一句:“模型根本不懂Robotaxi”,对其前景充满了信心。

二、Robotaxi商业模式:从实验到商业的距离

Robotaxi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复杂,经历了几轮变化后,现在已经基本定型。

目前市面上还活着的Waymo、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公司,大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技术提供者”,专注于提供Robotaxi的自动驾驶软硬件解决方案,并帮助车企在生产端进行软硬件前装或后装。

车型研发和运营这类工作,则交给了主机厂和更专业的网约车平台。

然而,商业模式的确定只是第一步。Robotaxi要想大规模铺开并实现盈利,至少还有三道难关要过。

1. 降本:Robotaxi的“阿喀琉斯之踵”

目前的Robotaxi成本高昂,实现高水平自动驾驶需要昂贵的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雷达以及强大的计算平台。

据报道,Waymo一辆改装的无人驾驶车生产成本高达10万-20万美元,百度第六代的Robotaxi硬件成本在25万人民币左右,小马智行新发布的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在成本下降了70%的情况下,业内预测其成本依然在20万左右。

即便企业降本也不容易。无人自动驾驶对安全性的要求让车企不得不增加传感器冗余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现在支持城市无图NOA的车型大多也只装备了一颗激光雷达,而小马智行最新的Robotaxi车上则足足装了7个。

此外,Robotaxi运营商往往需要自有并维护整车车队,并承担保养、充电、停车等日常运维费用,这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和资金压力。

2. 立法:Robotaxi的“紧箍咒”

尽管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均发布政策,给予企业测试许可或示范运营资格。

然而,目前仍缺乏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

在责任认定、事故赔偿、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细则尚不明确,企业在不同城市面临的政策要求也不尽相同。

美国在监管层面目前也无联邦层面的自动驾驶法,各州的政策也不一样,有的州(如亚利桑那)友好开放,有的州(如加州)监管严苛甚至曾叫停违规运营。

3. 建立信任:Robotaxi的“心理关"

在L2级别的驾驶辅助都在不断遇冷的情况下,很难谈得上公众对更高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能有什么信心。不过整体而言,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展现出相对更高的好奇心和宽容度。一项针对智能汽车的系列调查显示,高达80.3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且超过86%的人相信自动驾驶技术有望达到并超越多数司机水平。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等国家的公众对Robotaxi普遍更为谨慎甚至质疑。2023年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民调显示,高达66%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车辆感到"恐惧",只有9%的受访者表示"信任"。

三、Robotaxi的吸引力: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既然这么难、这么烧钱、短期也看不到成果,那为什么大家都还在坚持,都还在投入?

Robotaxi或者说自动驾驶的吸引力就在这里,它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但离真正实现却还需要不断的突破、博弈、乃至试错和妥协。

业内人士2020年在广州南沙第一次坐上Robotaxi,看到主驾的方向盘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动转向变道,抑制不住地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看,这就是未来"。

Robotaxi的未来,确实充满了无限可能。

它不仅能解放驾驶员的双手,还能让不能驾车的人也体验到独自乘车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Robotaxi的出现,将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移动出行能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Robotaxi要想真正落地,还需要克服技术、成本、法律、信任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车企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四、Robotaxi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Robotaxi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不断突破和完善。

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实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测试,但要想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还需要解决更多复杂场景下的安全问题。

从成本层面来看,Robotaxi的造价仍然高昂。

要想降低成本,除了技术突破外,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

比如,传感器制造商可以进一步降低价格,车企可以优化车辆设计以减少传感器数量等。

从法律层面来看,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建立。

只有明确了责任认定、事故赔偿、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细则,才能为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提供法律保障。

从信任层面来看,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这需要车企、政府、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比如,车企可以加强技术宣传和用户教育,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和政策支持,媒体可以客观报道自动驾驶技术的进展和挑战等。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人来也)认为:

Robotaxi,一个充满争议和期待的商业概念。它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但离真正实现却还需要不断的突破、博弈、乃至试错和妥协。在这个过程中,车企、政府、公众等各方都需要保持理性和耐心。

Robotaxi,且行且珍惜!

亲!你怎么看?

       原文标题 : Robotaxi:烧钱16年仍未见回报,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终极梦想”究竟有多远?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